【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

发布时间:2021-04-01 15:59:44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 语文

网友回答

【答案】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金]元好问《元遗山集》
  注有本事的官吏经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难了.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注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岳飞
  注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朱熹
  注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战国]《荀子•正名》
  注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注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宋]苏轼《范增论》
  注东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烂,蛀虫才能生出来.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以后谗言才能听进去.
  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宋]邵雍《男子吟》
  注钱财使人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声使人骄傲,权势使人专横.一个须眉男子,如若能够免去财、色、名、势这四种祸患,难道他还会是世上的普通人吗?
  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
  注修身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
  注人虽然不得志,不能忘记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记正道.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战国]《孟子•腾文公上》
  注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往搞得更厉害.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汉]刘向《说苑•至公》
  注给公家做事,不能考虑个人的事,就不能讲私利.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注主持政务关键在于去掉私心,否则就没有公道可言了.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注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选择,然后再交往;小人却不同,一见如故,显得异常亲热,然后才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春秋]管仲
  注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了.
  贤人志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注贤明者与有志之士对于子孙……留给他们有教益的话,而不是留给他们财产.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汉]《礼记•大学》
  注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腾王阁序》
  注人老了,应当更有雄心壮志,岂能因为满头白发改变过去的想法打算?境况艰难困苦,应当更加坚强,不能因此而丧失凌云壮志.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吴兢《贞观政要》唐太宗语
  注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惟独在于得到人才.用人不当,必定难以达到治理.现在任用人,必须以道德品行、学问见识为根本.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唐]吴兢《贞观政要》唐太宗语
  注求得正人君子而用之,则心正行善的好人都会互相勉励继续行善;一旦误用心邪行恶的坏人,那么坏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钻进朝堂或地方官府.奖赏那些该奖赏的人并且所奖所赏与其功劳大小相称,那么没有功劳的人自然就会主动退后;惩罚那些该惩罚的人并且所惩所罚与其罪过轻重相当,那么做坏事的人就会引以为戒,感到畏惧.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不如一士之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赵良语
  注一千张羊皮,不如一领狐腋;一千个随声附和的庸人,不如一个正色直言的人.周武王因为左右有许多实话实说的直臣而兴国安邦,殷纣王因为群臣不敢吭声而亡国杀身.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汉]《淮南子•兵略训》
  注做事为群众谋利益,大家就会跟着他帮助他;做事为个人捞好处,大家就会离开他抛弃他.
  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元]张养浩《风宪忠告》
  注官僚士大夫有天下为公之心,然后才能推举天下之贤.
  公生明,廉生威.[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
  注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春秋]《论语•里仁》孔子语
  注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春秋]《论语•子路》孔子语
  注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春秋]《论语•颜渊》
  注鲁国宰相季康子对社会上刮起的盗窃风感到忧虑,向孔子请教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们这些当官的自己清廉而不贪财,那么就是花钱奖励盗窃,也不会有人去盗窃.”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唐太宗语
  注作为一国之主,如果贪奢不明,必会丧国;为人臣者,如果贪欲横生,必致杀身之祸.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唐太宗语
  注如果循私枉法、贪污纳贿,不仅败坏国法、损害百姓,而且即使丑事未败露,贪贿者内心岂能不常常恐惧?恐惧多了,也有因此得病致死的.大丈夫怎能因贪财而害及身家性命,使子孙后代总要为此而倍感耻辱呢!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清]张伯行《正谊堂文集》
  注
  一根丝,一粒米,都关系到我的名誉节操;一厘钱,一毫争,都是民脂民膏.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谁说多吃多占是官吏交际难免的平常小事?要知道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损害清廉知耻之德.如果你说这些钱物并非不义之财,那么请你说说它们是怎么得来的!
  ●成由勤俭破由奢
  ●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有钱时摆阔,没钱挨饿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成物不可损坏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藏族)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