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③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释:①臣妾,男女仆人。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禘(dì),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一种典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过:过错 B.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拜:酬谢 C.国必危,身必穷 穷:处于困境 D.公怒,不审 审:仔细考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够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的一组是 ( ) ①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②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③鲁人必拯溺者矣 ④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 ⑤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 ⑥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治世、乱世、生存、死亡,像可知,又像不可知;像可见,又像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都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以期做到明察秋毫。 B.子贡赎回了一个在诸侯做奴仆的鲁国人,但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却收下了人家一头牛。孔子肯定了子路的行为,否定了子贡的做法。 C.吴、楚两国边境城镇百姓因采桑姑娘游戏中的误伤事件而引起摩擦,后来事态逐步恶化,引发了两国军事冲突,楚国损失惨重,连楚平王的夫人都被掳到吴国。 D.季氏和郈氏因玩斗鸡引起冲突,鲁昭公听信了郈昭伯对季氏的中伤后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结果被季、仲、叔三家联合打得大败,逃到齐国,最终客死于干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2)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3)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
网友回答
1.A(动词,犯错) 2.D(A项,前一句连词,和;后一句介词,和,跟。B项,前一句介词,对于;后一句介词,被。C项,前一句连词,表承接;后一句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介词,凭) 3.B(①④不能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 4.D(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的是郈昭伯而不是鲁昭公) 5.(1)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2)季平子非常恼怒,就把郈氏的房屋侵占了来增大自己的宅院。 (3)不明白别人的心思,虽然地位尊贵,对于国家安定有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