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分)别把我当陌生人①去年夏天,我去新疆开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间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②刚走进包厢的一瞬间,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他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③晚上10点多,该休息了。锁好门,我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可以看到那个男人十分高大,样子很凶悍。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浑身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他将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那个人在半夜上车,身子还没进来,头就伸进来打探,恐怕也担心车厢内有“恐怖分子”。④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还在。天已大亮,拉开窗帘,一片片赤裸的黄土坡,被疾驰的列车抛在身后,到陕西境内了。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我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⑤“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孩子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聊了会儿。小姑娘的爸妈都在乌鲁木齐做生意,老家是河北沧州的,孩子经常跟着奶奶,这次,爸爸回来接她到新疆。中年妇女是甘肃酒泉人,丈夫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教学,孩子在石家庄上小学。孩子刚放暑假,她带着孩子一起回酒泉探亲。半夜上车的男人,是河南的,做玉石生意。大人聊天,孩子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小房间里显得很热闹。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突然间,觉得非常惭愧。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拿着荔枝,我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多么复杂,充满着猜忌。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着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⑦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晶透, , 。孩子善良晶莹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大人的心门,让彼此间敞亮了。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了,我是个母亲,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⑧第三日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终点站快到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来。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小姑娘的爸爸停下来,和我一起寻找接站的人。终于看到会务组的牌子了。⑨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⑩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1.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 。(3分)2.第⑥段“我”的手既“颤抖”又“僵硬”,原因是 。(4分)3.根据第⑦段内容,在该段划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2分)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晶透, ,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6分)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赞美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充满爱意。B.倡导人人都应“别把我当陌生人”。C.揭示孩子的世界给成人世界的启示。D.我对复杂成人世界的担忧。6.作者写了孩子改变成人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在第③段写两个成人见面的场景?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80字左右)(8分)
网友回答
1.夸张 表现出“我”的警觉与惧怕2.“颤抖”是因为“我”接受孩子荔枝的激动心情;“僵硬”是因为面对孩子的天真纯洁,自己有羞愧之情3.柔软 莹白4.(1)小姑娘给“我”和其他人分发荔枝。(2 )小姑娘坐在“我”腿上,“我”给她讲故事、编辫子。(3 )分别时,小姑娘哭了,“我”也难受。5.B 6.略
【解析】1.试题分析:“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这是半夜里有人走进包厢时作者的反应,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以为这个人是小偷,所以心里很害怕,也非常紧张。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作者当时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点评: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以增加文章的文采。2.试题分析:“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这是小女孩给作者荔枝吃时,“我”的反应。“我”一直抱着很警觉的心理跟车上的人相处,谨记老公的叮嘱。而此时,“我”接受了小女孩递过来的食物,心里很激动,同时,面对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相比之下,“我”感到自己的很羞愧。所以,接过小女孩的荔枝时,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点评: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本文中,处在当时的环境下,“我”是既激动又羞愧。3.试题分析:“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晶透, , ”,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两个世界,那么便要有一个比较,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那么还是的世界如荔枝瓤,晶透,柔软(要与成人世界的“坚硬相对应”),“光滑”(与成人世界的“粗糙”相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内容填词语的能力。点评:文中描写了两个世界的缩影,一个是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的皮,一个是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的瓤,将两者进行比较,那么横线上所填的词语就不难了。4.试题分析:第5段“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孩子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聊了会儿——小姑娘邀请我聊天。第6段“‘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小姑娘给“我”和其他人分发荔枝。第7段“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小姑娘坐在“我”腿上,“我”给她讲故事、编辫子。“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了,我是个母亲,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第8段下车时,“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第⑨段“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点评:不同的文章,遵循着不同的规律,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从不同份体裁入手,阅读小说,可以依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阅读记叙文可以依据事件的发展过程。阅读散文,可以依据“神“与”形“的联系。阅读议论文,可以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阅读说明文,可以依据说明事物的顺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小说、散文、记叙文一般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往往就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帝5——9段写了我和小姑娘相处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接触到最后分别时的恋恋不舍。5.试题分析:作者通过写自己从拒绝跟陌生人说话,提高警惕,处处提防陌生人,到最后的跟陌生人依依惜别,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陌生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魔”,我们应该不把别人当陌生人。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6.试题分析:第3段写“我”与一个半夜上车的人见面的场景,“我”把他当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偷。后文写了“我”被小女孩的天真改变了,“我”对陌生人的态度也改变了。写第3段实际是为后文的改变做了一个铺垫,在文章内容上,第3段写了我对陌生人的提放和警惕程度。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点评:解答本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情况下,文首的句子具有总领全文和点题的作用,文中的句子则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文末的句子则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