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4:50: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它不断吸收青阳腔、擞剧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独特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世纪之交的黄梅戏受到当代艺术风格的启迪,踏着二度繁荣的艺术足迹,在风格追求方面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例如:《秋千架》的舞台上荟萃了多种艺术形态,意在尝试黄梅音乐剧的风格,把古装题材表现成为一个现代童话,比较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令许多观众耳目一新。黄梅戏的艺术风格也真正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观。 近年来,优秀的黄梅戏剧目被搬上荧屏和银幕,已经不再是对舞台景象的简单复制。黄梅戏剧目得以用“音乐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的身份走向观众。而且,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美学追求上努力突出画面的多义性,尽量强化唱腔的唱歌性和表演的平实性。当这些追求受到充分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渗入舞台时,使得黄梅艺苑更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从艺术角度对黄梅戏的再度繁荣做出归纳和梳理之后,需要立即提出黄梅戏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回顾黄梅戏几度繁荣的历程,有一条基本经验值得我们牢记,那就是充分发挥可塑性较大的艺术个性,充分展示轻灵飘逸的艺术魅力,坚持不懈地走艺术变革之路,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创新的目标。回首50年代,《天仙配》和《女驸马》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就是在传统唱腔基础上,经过增加曲调种类和重新组合各种曲调,并且引进西洋乐器及其配器手法后形成的,那就是艺术变革的成果。到了80年代末,《红楼梦》等作品的艺术变革主要表现在,用轻灵见长的黄梅戏来接纳曹雪芹的博大精深,深化了剧种的思想内涵,拓展了剧种的承载容量。这些无不显示出黄梅戏的艺术变革精神。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半个世纪以来黄梅戏几度繁荣的经验,积极提倡黄梅戏的艺术变革和创新。黄梅戏的可塑性较强,具备了腾挪转换的剧种优势,但要把这种客观优势转化为主观追求,还需要黄梅戏艺术家们更加灵活地不断强化剧种里适应时代变化的艺术因素,保持与社会审美趋向的同步。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艺术创新,不仅要改造艺术形式,也要在艺术内容上体现时代精神。黄梅戏不能满足于古代题材、改编和移植,要深入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把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从现代媒体的丰富多彩出发,把黄梅戏舞台向荧屏和银幕延伸,就是扩大观赏面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唱腔是最能显示戏曲本质特征的部位,也是创新的过程中最讲究继承的部位,应当谨慎从事。总起来说,黄梅戏要坚持艺术创新,但创新中要把握好“度”,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1.下面有关黄梅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梅戏是一种民间小戏,它在吸收青阳腔、徽剧和各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B.黄梅戏十八世纪后期形成于安庆地区,主要用安庆语言来念唱,其唱腔淳朴流畅,其表演质朴细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C.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和文学性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的加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D.黄梅戏在世纪之交时受当代艺术风格启迪,在风格追求上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唱腔和伴奏的发展,使黄梅戏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也推动黄梅戏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 B.优秀的黄梅戏剧目被搬上荧屏和银幕,它以“音乐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的身份走向观众,这不再是对舞台景象的简单复制。 C.50年前,《天仙配》和《女驸马》这些黄悔戏传统剧目中脍炙人口的唱段早就已经能够体现艺术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D.黄梅成的可塑性较强,具备腾挪转换的剧种优势,这一特点也为艺术家们对黄梅戏进行艺术变革和创新提供了客观优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梅戏形成之初就带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性和时代特色,很好地体矽了艺术的兼容并包性。 B.黄梅戏的二度繁荣与其舞台荟萃多种艺术形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有一定关联。 C.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美学上的追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黄海戏的舞台表演。 D.黄梅戏的变革和创新需保持与社会审美趋向的同步,但其特殊部位——唱腔不能改变。  

网友回答

1.C 2.A 3.C 1.A原文是“当地民歌”,不是“各地民歌”;B“主要”不对,原文“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D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时间不对,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 2.不是“唱腔和伴奏的发展”使后面的情况发生,原文是“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整体产生后面的情况。 3.A从原文看不出黄梅戏形成之初就带有“时代性”;B两者关系不对,后面内容是二度繁荣的表现,不是原因;D原文对待唱腔的态度是“应当谨慎从事”,不是“不能改变”。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