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意义上的废墟保护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4:50: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景观意义上的废墟保护 贺万里 废墟一般是指历史上曾经作为人文景观存在过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被毁损后的遗迹。废墟主要由两种因素造成:一种是人类的种种作为,如搬迁、战争;一种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废墟是人类历史延续存在的一个最真实的重要物证。也就是说,废墟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去记忆历史。废墟最真实地显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 废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一个确证,并因此而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实际上,废墟的存在就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果我们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樊城人的后代,却什么废墟遗址都没有,只能到文献故纸堆里找证明,我们的说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当然也可以盖一座漂漂亮亮的新城隍庙,但不能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群落,在几百年前就有某某信仰了等等,因为证明不了。而废墟恰恰是一种具有真正证实这种文化身份、增加文化认同的实物存在。增加了这种文化认同,我们才具有一种充实感。 废墟具有审美情感凝聚意义上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它对于我们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人类的情感是可以很轻松的,人们可以看看戏,听听歌;也可以是很丰富的,具有深刻的感时伤逝等等历史内涵的审美情感。这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从废墟中得到。古代诗文中,让我们觉得最深刻的就是感怀废墟的那些,如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这些诗文把对废墟的感怀和人世沧桑变换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废墟,才可以获得那种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废墟让生命的涵养、审美的体验变得鲜活和丰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废墟这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和做出的城市规划就会不同。扬州也曾在前几年整治过运河风光带,最后运河整治好之后,两岸花红柳绿,草坪、坡阜掩映其间……那里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运河是有历史记忆的,但在那里似乎消失了。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 许多城市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拆迁,旧貌换新颜,却让城市历史中断,让城市记忆从一种很鲜活的存在变成苍白的文献。在拆迁中遇到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包括小码头,甚至那些杂乱的民居,如果从景观意义上来规划,就有可能保存下一个城市的某些历史记忆。因此,从景观设计意义上去规划城市废墟的保存,是与一般意义上讲的城市规划不同的。     (摘自《艺术百家》2009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废墟只能让人们了解历史的某个瞬间,而要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人们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才能实现。 B.人们对废墟的价值认识不清,认识不够,其实是造成当今城市发展之中导致大量废墟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C.《芜城赋》之所以比其他的许多诗文更容易让人获得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是因为文中写了对废墟的感触。 D.如今,人们在规划城市时都会有意识地保护一些古建筑、古遗址,这说明人们开始对废墟的价值有所认识。 E.从保护义化遗产的角度看,扬州市把运河两岸整治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其实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2.下列对“废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废墟一般指以前的人文景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遭到毁损之后被保存下来的遗迹。 B.废墟是一种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也是人类要记忆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条件。 C.废墟是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实物存在。 D.废墟是一种对于人类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的文化遗产。 3.文中“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一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废墟的作用。   

网友回答

1.A、D【A无中生有,“废墟只能让人们了解历史的某个瞬间”文中无此信息,且“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才能实现”的说法绝对化;D曲解原意,“人们开始对废墟的价值有所认识”说法错误,人们对废墟的价值认识早就开始,只是不够重视】 2.B【废墟“是人类要记忆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条件”的说法有误,原文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去记忆历史”,意思是废墟只是记忆历史的条件之一】 参考答案: 3.①人们不了解废墟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②在城市建设当中对废墟不加以重视,甚至出现随意损毁、改造废墟的做法。 4. ①废墟能最真实地显现我们的历史记忆; ②废墟能增加人们对文化的认同; ③废墟能涵养生命,让人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④废墟能让历史记忆延续。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