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 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②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③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 但看的不很清楚 有两只耳朵 但听得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 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 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 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④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⑤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过,“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⑥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⑦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又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撇,不是差不多吗?” ⑧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司机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⑨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忙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⑩差不多先生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她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eq \o\ac(○,11)11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eq \o\ac(○,12)12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许多许多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1.给文中空格处填上适当的标点。2.本文写了差不多先生哪几件事? 3.B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若将本段中的“很”字全部去掉,有什么不同? 4.阅读第⑧段:(1)说说文中加点词语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为什么差不多先生“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5.本文在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1) (2) 6.请将句子“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改成陈述句。 7.第⑩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8.文中第 eq \o\ac(○,12)12段中“名誉”一词改成“名声”是否好?为什么? 9.“差不多先生”做人的原则是什么? 10.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2.帮妈妈买糖;学地理知识;在钱铺里算账;外出办事;遇病求医;3.去掉“很”则变成“不清楚”“不分明”……,就是完全模糊的意思了;而加了“很”则强调相差不多,看见,听见了,但有所疏漏,更突出差不多先生的特点,由此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当和细密。4.(1)“要紧”一词强调事件的紧急、重要,不允许有误;“从从容容”则写出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的样子。这两个词语在文中形成对比,突出差不多先生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缺乏责任、缺乏认真的态度。(2)他认为凡事差不多就好,30分开同32分开是差不多的。5.(1)分别从生活、学习、工作等不同角度来选材。(2)写差不多先生从小到大直至病死的一个过程。6.红糖白糖差不多。7.表语气断断续续。8.“名誉”虽也指名声,但比“名声”更含尊重意。文中用“名誉”强调人们对此的推崇,作者在其中隐含了讽刺的意味。9.“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认真)呢?”10.略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