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潘阆(l4ng)(公元1000年左右在世)北宋大名人,做过四门国子博士(太学里的教官),后来在政治上受迫害,长期逃亡。作者写了好多首《酒泉子》词,都是回忆在余杭(今杭州)的游览生活,集为《忆余杭》。他印象最深的便是观“钱塘潮”了。下面是他的词作,阅读后请思考后面的问题酒泉子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填空:①词中的________说明词人久而难以忘怀观潮这一中外罕见、古今盛事的这一活动。②“手把红旗旗不湿”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表演。周密的《观潮》中也有相似的句子:________。③潘阆的词中和周密的文中都用声响来表现了“天下之伟观”——“钱塘潮”的气势,请写出文中及词中表声响的句子:文中________,词中________。④周密的文中主要写海潮的:________;________动人情景;________的英姿;________人数之多。2.判断对周密的文及潘阆的词的一些说法的正误。(正确填T;错误的填F)①潘阆的词写的是钱塘秋潮景象的壮丽,写的是潮水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弄潮儿在狂涛巨浪中的表演,作者的观感。周密的《观潮》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二者写法大致相同。( )②《酒泉子》中弄潮儿和《观潮》中的水勇的出现均是作者借他们的高超技艺来加强观潮场面的惊险。只不过不同的是前者只用“弄潮儿”的表演表现“伟观”,而后者只用水勇的表演表现“伟观”。( )③“钱塘潮”是“天下之伟观”是需要人来“观”的,所以文和词中均在结尾处写到观潮人。文中写观潮人的人多来写潮的壮观;而词中则用观潮人的观感来写“潮”的惊心动魄与壮观。( )④周密的文和潘阆的词都采用了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⑤文中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是为了将“潮”的形、色、声势加以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首句,又为后文打下了伏笔。( )⑥周密的文中,第二段是写京尹每年都要在海潮最盛时教练水军,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最后归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3.选择正确的说法填在题前的括号中。①《观潮》一文中,点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的一句是[ ]A.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C.吴儿善泅者数百……腾身百变……以此夸能。D.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②《观潮》中所写情形是南宋时期。当时的国都(京城)是在[ ]A.汴梁(河南开封)B.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附近)C.临安(今浙江杭州)D.大都(今北京市)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①长忆;②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③大声如雷霆;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④雄伟壮观;水军演习;弄潮儿;观潮。 2.①T;②F;③T;④T;⑤T;⑥T 2.①B;②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