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渐腐败。(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灾之策;于是兵数递增。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
——摘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治兵之法,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而联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
——摘自康有为《上皇帝第三书》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对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应的军事措施?
⑵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王安石与康有为在军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网友回答
(答案→)
解析:第(1)问,考查王安石变法,宋朝军事弊端在材料一中反映了有两个方面,即兵力的逐渐腐败、番戍之制,述说中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熟习地形等都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依据教材知识回答王安石的军事措施。第(2)问,综合比较分析王安石变法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比较王安石变法与戊戌变法指导思想上的相同点,此小问应据改革背景来分析,两者都面临军队战斗力低下与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分析: 考点1:戊戌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①封建危机严重;
②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