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一书中论

发布时间:2021-02-20 19:39:27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年余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在19世纪快速进行。英国再次领先一步。……人们渴望住在城市,有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原因。从历史上看,阻止城市扩张的主要限制还是经济方面的——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给这么多的城市人口。随着现代工业的技术进步,不仅这些限制得到了缓和,而且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还需要城市扩张。在前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多数人口,甚至包括非农业人口,都居住在乡村地区。因为比起运输粮食和原材料到工人集中地的费用,运送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和铁)还要便宜些。然而蒸汽动力和工厂制的引进、焦炭取代木炭成为炼铁工业原料以及运输和通讯上的进步使局势发生了改变。

——(美)隆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9分)

(2)试评论何柄棣先生关于白莲教叛乱原因的观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移民流向的不同点及其原因。(10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口大量增加;生态环境遭破坏;生态破坏和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答对3点,共9分)

(2)有一定道理,水土流失,地力枯竭,收成递减,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对现状强烈不满,遂被白莲教吸引,参与起义;(3分)应该还有其他更重要更复杂的原因,如清朝阶级压迫严重,政治腐败等等。(3分)

(3)流向:中国——山岭等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地区;英国——城市、工业(2分)

原因:中国——人口压力,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甘薯可以养活大量人口;清政府政策鼓励(4分)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导致工厂制的兴起和城市化规模扩大(4分)[来源从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从人口迁移的视角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察学生依据材料归纳能力,从材料一中文字“农业较少开发”“ 人口压力”“ 大雨时行,溪流湮淤”“ 白莲教叛乱”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农业、人口、环境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影响。第(2)问论证白莲教叛乱的原因,属于开放型论述题。首先知道白莲教叛乱主因并不是自然灾害,这只是诱导白莲教起义的直接因素,主要因素还要从社会矛盾方面着手分析。解答此类题时要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评述,并要注意史论结合。第(3)问比较中西移民不同,利用“求异法”来解题,首先要找准二者比较角度,中国明显是因为生存需要,然而西方明显是经济因素使然,原因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各自国家特点去分析归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史料学·农业耕作方式;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农民起义(课标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