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集成·陕西卷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1 08:28: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陕北,歌的高原我喜爱欣赏陕北民歌。那委婉的《绣荷包》,那缠绵的《走西口》,那含情脉脉的《蓝花花》,那意趣盎然的《三十里铺》,常把我的情思牵往那质朴而佼美的高原。在萦绕于沟壑山谷间的黄土小路上,毛驴儿驾着车子前行着。铃儿丁当,车儿悠悠,赶车人轻甩着红缨缨鞭子,扯嗓子唱起了《脚夫调》。于是,歌声和辙印、蹄迹,便撒在那弯弯小径上了。山峁上,站着个牧羊少年。他倚着羊铲,俯瞰着山坡上浮动的羊群,又抬眼望见秋空中的大雁,驮着白云从头顶飞过,便顺口唱出一曲《信天游》来,要让大雁捎上高原的歌,寄到远方去。雨天,雪天,庄稼人不上地了,或是在傍晚,秋夜,土窑脑畔上炊烟袅袅。那些婆姨、女子们聚在了一起,纳鞋底、挑花,嬉笑一阵,就你一句我一句地唱起《对花》。或者,一个人儿在土坑上、窑窗下,织布,纺线,缝补衣裳,轻轻地哼起了《盼五更》《送大哥》。她们用歌儿,寄托着心底的爱恋和对生活的信念。而在黄河滩上,听到的则是船工们雄浑的《船夫曲》。歌手们有着黝黑发亮的脸和纵横深邃的皱纹,有着健壮魁梧的身板,在与激流恶浪搏击着,呐喊着。那高亢的船工号子,溶在了波涛里,撞击在河岸上,回环在群山和峭壁之间,是怎样的磅礴、壮美!这里有如公园荡舟的愉快,更多的是带有饱满的劳动情绪。在山沟里,可以听到粗壮的《打夯歌》。这劳动的歌声,更有着与劳动相适应的节奏特点。四个人持着一个木桩或石硪,领头人掌握着方向、速度和力度。一呼众合,号子声声,木桩或石硪上下飞动,其节奏铿锵有力。歌声,在集中着、组织着力量,调整着情绪的变化。而这歌声,本身又是人民在劳动中所创造的。其节奏的音型,是自然的,和谐的,其情感是朴素而真挚的。内容又是在不断翻新,而充满时代的鲜活气息。到了正月扭秧歌的红火日子里,在日常生活中脍炙人口的,更多的便是那些优美、隽永的传统情歌。这淳朴、诙谐又幽雅的情歌,是昨天、前天的高原儿女们,用爱的心,蘸着蜜糖和苦汁作就的。比如新女婿赶脚去到定边一带驮盐了,一走便是许久,少妇孤守空闺,难免伤感,坐在织布机上,边飞梭织布,边唱出了内心的情思:“脚踏踩杆手搬扣,我与哥哥没盛够”。还有如那“羊羔上树吃柳梢,拿上个死命和你交。鸡蛋壳壳点灯半炕明,烧酒盅盅掏米也不嫌来穷”,充满对封建旧礼教的反抗情绪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还有如那“五谷子,田苗子,数上高粱个高;一十三省的女儿,数上蓝花花好”,形容心中女子的美丽,其形象新鲜生动,既朴素又感人。这些情歌之中,又有多少爱的传奇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显现了多少勇敢、美丽的灵魂,以至在今天仍被流传着,陶冶着高原儿女们的情操和风韵。这里,曾是一块苦难的土地,留下了凄清悲凉的《揽工调》。这里,又曾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产生了《刘志丹》《骑白马》。在这高原的晨曦里,由一位普通庄稼人吟出的“东方红,太阳升”,已从山沟里传遍全国,以至宇宙太空,大洋彼岸。这里,确是民间音乐艺术的宝库。最近,仅榆林地区为《中国民歌集成·陕西卷》选送的民歌,就有千余首之多,堪称精华荟萃,是够浩如烟海的了。今天的歌,明天的歌,也正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孕育着,诞生着。陕北,歌的高原啊!1.把文章划分成三部分,写出每部分的大意。2.全文写到了哪些陕北民歌?3.文章哪些段落既写出了唱歌的时间、环境,又写了唱歌人的活动和心情?4.文中穿插了不少作者对陕北民歌的议论和评价,在这些文字下面画横线。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答案: 1.解析:划分部分不要求统一答案,但要注意应由一定根据。参考答案:(第1段)写作者喜爱欣赏陕北民歌。(第2~8段)写各种人在不同场合所唱的陕北民歌。(第9段)写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艺术的宝库。2.解析:总结第2~8段中的歌即可。参考答案:全文写了陕北黄土小路上赶车人的歌,写了山峁牧羊少年的歌,窑洞里妇女们的歌,黄河滩上船工们的歌,山沟里打夯劳动的歌,优美、隽永的传统情歌和闹革命的歌。3.解析:注意抓住题目要求“时间”“环境”“活动”“心情”,主要看第4段和第7段两段。参考答案:窑洞里妇女们的歌和优美、隽永的传统情歌既写出了唱歌的时间、环境,又写出了唱歌人的活动和心情。4.解析:在一般的文章中议论和评价在段尾或文尾。参考答案:第4段,她们……信念。第5段,那高亢……情绪。第6段,这劳动的……特点。歌声……气息。第7段,这淳朴……作就的。这些情歌……风韵。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