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①②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肯定了“”,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4.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网友回答
1.①“……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②“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3.好女子,好女子,伟丈夫。4.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解析】1.试题分析:“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是在提醒读者有白杨树联想人及人的可贵精神,显然属于一层,是在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前一层“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对白杨树的高贵品质的揭示,是对白杨树的评价。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层次的划分及层意的概括。点评:“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是一个突破口,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单位,讲的是一层意思。明白了这一点,层次划分及概括层意便简单了。2.试题分析: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显然是因为白杨树具备“伟丈夫”的品质。由此,从本段中很容易找到答案。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分析理解能力。点评:“伟丈夫”应该具备伟丈夫的品格;伟丈夫的品格文中定然有揭示。3.试题分析:“伟丈夫”相对的是“好女子”,而这形成对比。作者实际上是要颂扬白杨树是“伟丈夫”,却先否认它是“好女子”,这便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及欲扬先抑的手法的理解、把握。点评:对比是两种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对比较。欲扬先抑,是指行文中根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辩证法,使情节的安排、事物的发展等呈起伏变化的写作方法。“抑”就是抑制、下压,指对人、事、物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扬”就是褒奖、抬高,指对人、事、物的褒赏,情调的高昂。4.试题分析:第一个反问句提醒人们白杨树不仅仅是树,暗示了读者应该联想到人。那么,应该联想到什么人呢?接下来,第二个反问句提醒人们联想到北方农民。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提醒人们联想到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反问句“更远一点想到”提醒人们联想得更远一点,联想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四句之间由远到近、由浅到深,层次非常清楚。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之间层层深入的关系的理解、把握。点评:应把握住文中的语言标志,“至少”、“竟一点”、“更远一点”三个词语标志着四个反问句之间层层深入的关系。善于把握语言标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