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句。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和“”、“”(用文中词语填空)。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网友回答
1.①②③④‖⑤⑥2.①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5.“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6.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解析】1.试题分析:①②③④讲的是所见,⑤⑥讲的是所闻。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层次划分的能力。 点评:划分层次,认真读文段是关键。2.试题分析:第①句指出“黄绿错综”,第②③④句对“黄”、“绿”进行了具体地描述和揭示。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心句的把握。点评:找出中心句是常考题型,要弄清句子内部的关系。3.试题分析:第⑤句中间是分号,分号前提及“雄壮”、“伟大”;分号后,“然而”一词话锋一转,提及“倦怠”、“单调”。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内部层次的把握。 点评:把握“然而”,即可明确语句讲了两层意思。4.试题分析: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与麦苗相间的景象,可谓“黄绿错综”。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语句内容的把握。 点评:分清语句描述的不同内容,要认真阅读语句,并能扣住关键字词概括其内容。5.试题分析:文章标题是“白杨礼赞”,黄土高原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属于环境描写,也是为了写白杨树服务的。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点评:环境描写展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对白杨树的不平凡起着衬托作用。6.试题分析: “雄壮”、“伟大”是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 说“倦怠”、“单调”,其实并非真意,只实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白杨树。“雄壮”、“伟大”显然是主要的感想。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点评:主要的感想是什么,把握写作意图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