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老舍的《茶馆》的读后感.最好带人物评价的.

发布时间:2021-04-02 15:27:44

老舍的《茶馆》的读后感.最好带人物评价的. 语文

网友回答

【答案】 茶馆·人物形象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茶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人物仿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道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在第二幕中,李三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