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7:08: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或技艺等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处境堪忧,就像生物物种一样,在一天天消失。受新兴娱乐活动冲击,传统娱乐活动受众减少,逐渐消失。上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戏剧368个种类,到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2005年只剩下267个,其中一半剧种只能业余演出,有60个剧种没有保存音像资料。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鱼皮制作工艺是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人去世,面临失传。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如今一些民间艺术既没市场,年轻人又不愿学,还受社会的轻视。 西风东渐使传统节日逐渐衰落,但政府强力扶持,尚可维持。我国的传统节日原本都有文化内涵,但现在“文化味道”越来越淡了,节日似乎只剩下春节吃大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另外,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纯商业化运作,市面上充斥着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质量上乘的产品难寻踪迹,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家园,有识之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迅速灭失痛心疾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传统美德,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现在,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越来越小,外来文化正蚕食我们民族的根。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  民族文化被逐渐边缘化的过程中看到了危机,同时也指明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否则历史将在此断代,传统将在此断裂,文化将在此失传,后人将谴责我们。即使是濒危的、推广不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将其放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这样做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保护我们走过的路,把我们民族的“记忆”留住。                                     (选自200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无形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具有民族个性与审美习惯。     B.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而延续。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民族个性与审美习惯,不脱离民族特性。     D.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无形文化遗产,是指符合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文化实物等。 2.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天天消失”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新兴娱乐活动冲击,传统娱乐活动观众太少,所以我国传统戏曲剧种逐渐灭绝。 B.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是由于艺人年龄老化,年轻人不愿学和没有得到政府足够支持有关。 C. 尽管有政府的强力扶持,西风东渐仍使我国传统节日逐渐衰落,“文化味道”越来越淡。 D. 由于纯商业化运作,导致出现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加速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上乘产品遗失。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依托于人本身,有的凭借声音等表现手段,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文化的断层与失根,就会使我们的灵魂,没有了基础,没有了精神的家园。 C.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保持本国民族文化传统,进而抵御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与蚕食。 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保持“原汁原味”,历史将断代,传统将断裂,文化将失传。

网友回答

1.D(ABC表述不全面) 2.A(“灭绝”不当) 3.B(原文说的是“可能会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家园”,而本句太绝对)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