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诗歌有什么,母亲节的诗句

发布时间:2020-07-11 16:13:16

母亲节的诗歌有什么,母亲节的诗句

网友回答

1、墨萱图zd·其一
  元代: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译文: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
  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
  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
  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
  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2、思母
  元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内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鉴赏: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容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
  这首诗并没有华美的词藻,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网友回答

1、《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2、《今生今世》
  近现代:余光中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这是一首赞颂母亲的诗,通篇文笔细腻地刻录着思念,未提及“母亲”二字却让人心领神会。回看余光中先生的逃难岁月,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作《今生今世》这首诗了。
  1937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单独带着年仅9岁的余光中为躲避战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他们曾躲进庙里的神龛内两天不吃不喝来躲避日军的魔爪。
  这段记忆给余光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曾回忆“火光中,凹凸分明,阴影深深,庄严中透出狞怒的佛像。火光抖动,每次牵动眉间和鼻沟的黑影,于是他的下颚向母亲臂间陷得更深。
  “母子相依为命的逃难生涯使余光中对母爱有更深刻的理解。“她领着我逃难,母子共难,这也增加了母子的感情。所以我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46431有可能是新诗人里面写母亲写得最多的一位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对母亲、对大陆有着不可磨灭的依恋。这世上母子的缘分,都是自哭声中始,从哭声中灭。这两次忘情的哭声,便注定了母子二人今生今世血浓于水的牵绊。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