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纯粹而传奇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3:52: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因纯粹而传奇

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在夜色中嬉戏。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舞者杨丽萍,已年逾五旬。

高成明是杨丽萍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他说:“大部分艺术作品是命题作文,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她很早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白族人。文革时,她看到学生居然打老师,并且以敢打老师为荣。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一点”。

1971年,杨丽萍13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命运。除了春晚的几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这个舞蹈现已成了云南的名片。这个节目,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采风,精心排演了15个月。但《云南映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年,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合作者本想让杨丽萍编一台“土风舞”。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高成明说。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这是她最大的不同,”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年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来筹集。

2003年3月8日,正是“非典”时期。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消息传出,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骗子,还钱来!”“狗屁艺术家!”杨丽萍被若干人包围着,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台上调试灯光。

就演了一次,台下只有1名观众,之后放假几个月,可能就此别离了。很多演员选择了回山里。杨丽萍当众哭了。现在回想起来,她说,“跳舞很难成名,如果你把跳舞当成功利性的东西,只会很失落。”

改变发生在《云南映象》参加当年“荷花杯”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后。整个团队开始被文化界认同,杨丽萍也不再是一个个体舞者,他们成为国内唯一能靠一台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

杨丽萍非常清楚,若想有条孔雀裙,必须先挣到买孔雀裙的钱。“既要能赚到钱,买到孔雀裙;也要让那条孔雀裙充满灵性,没有任何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商业行为不会影响到艺术吗?她反问:你有那么脆弱吗?“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艺术方向。”

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终于证明,自己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发自心底的坚持,以及对美的追求。

或许,正是纯粹的个性成就了她。云南政协改选时,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去参加,她迟到了好久,到了就问:这个职位要开会吧?开会我可不能干。领导当场就变了脸色。

她的纯粹,还表现在她的“符号”上——几十年来,她爱孔雀,跳孔雀,久而久之,眉眼间也现出孔雀的神气。

但这只孔雀生活的环境已然变化。她去云南的山寨采风,发现村民们不再唱、跳那些属于自己民族的古老艺术。“最早的唱歌跳舞跟生命、跟生活有关,如果农村生活都变成城市生活,他们哪来兴趣再传承这种东西?”她为此忧虑。

但她坚持认为,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因此,2012年春晚,她选择跳现代舞的王迪来当自己的搭档。《雀之恋》是展现中国民族艺术魅力的,两只孔雀精美的造型、精巧的动作、精致的情感、精湛的演绎,震撼了观众。

“光传承还不行,还得创作适合现代东方的艺术。”杨丽萍认为,如果中国舞蹈发展需要一个方向的话,这应该是一个方向。但这种创作,需要人能够沉静下来,需要平实的、非功利的社会氛围和舞蹈环境,需要有一个真正有利于艺术创造的文化体制。(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1.简要分析杨丽萍的“纯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 分析画线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3. 根据文意,谈谈如何处理艺术与商业化的关系。(6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 ①个性纯粹:特立独行,不慕虚名,领导请她进入政协,她却不客气地拒绝了。②艺术追求纯粹。跳舞的目的单纯,源于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艺术道路遭遇挫折能坚强面对,不懈坚持;坚信高水平艺术作品能得到观众认可,在艺术创作上坚持己见,绝不迎合世俗;视舞蹈为纯粹艺术,维护舞蹈的纯净之美,不让舞蹈沾染铜臭。③符号纯粹(舞蹈纯粹):始终如一地爱孔雀,跳孔雀舞。(4分;每点两分,其中观点和说明各1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2.(1)写出了当下一部分艺术创作者的做法或观念(1分)。(2)与后文杨丽萍的坚持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她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2分)。(3)点明了杨丽萍艺术上取得惊人成绩的原因(1分)(5分)

3.艺术依靠商业化生存,可是艺术不能完全走向商业化,不能因为追求商业化而迷失艺术的本真(2分)。理由:①艺术品也是消费品,只有走上商业化之路,艺术才可能被更多的观众所欣赏。正是因为《云南映象》在商业演出上的成功,才使得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部作品。②艺术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品,单纯追求商业化就容易使艺术丧失其本真。杨丽萍始终坚守纯粹的艺术追求,才使得《云南映象》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成功。

(6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可是理解成艺术可以与商业化完全脱离不能得分,不符合文意)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传记类文本中主要信息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人后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根据对词语“纯粹”的把握概括出她性格的纯粹;对艺术准求的纯粹;舞蹈纯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和把握,并能理解它在文中的重要作用。文中划线语句代表了当下社会很多艺术创造者的观点和做法即:艺术的功利性。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后文杨丽萍的行为形成对比,体现人物对艺术的纯粹追求。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观点的把握。对艺术和商业化的关系要辩证的看待。既不能像当下某些艺术创造着一样因为金钱迷失自己的创造方向也不能脱离商业化使艺术作品得不到推广而被埋没。还要结合文章中杨丽萍的成功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