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蹴而就一挥而就的区别,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
网友回答
1、意义有所差别: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有强调劲头大的意思。)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语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情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对象上:可以形容文章;意义上:强调时间紧凑。)
一蹴而就:意思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强调事情简单。)
一挥而就,意思是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对象为:写字、写文章、画画。) 2、用法略微不同:
一鼓作气:作谓语、定语。
一气呵成: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一蹴而就: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否定句。
一挥而就:偏正式;作谓语、定语。
扩展资料:
成语出处:
一鼓作气:
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
一气呵成:
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释义:”例如‘风急天高’,一段话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规律的,一句话中的每一个词都是有规律的,整个意思贯穿其中,语气连贯,结构紧凑。
一蹴而就: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释义:”全天下的所有读书人,谁不想轻而易举就达到圣人的境界。“
一挥而就:
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解释:挥:挥笔、动笔;就:成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科-一鼓作气
百度百科-一蹴而就
百度百科-一气呵成
百度百科-一挥而就
网友回答
意思: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拼音:yī cù ér jiù。
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释义: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全天下的所有读书人,谁不想轻而易举就达到圣人的境界。”
近义词:一蹴即至、一举成功、迎刃而解。
反义词:一事无成、一蹶不振、欲速不达。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茅盾《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一蹴即至
拼音:yī cù jí zhì
意思: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出处:宋·张载《李慎同治九年本张子全书序》:“因文山而获见倭艮峰先生,得读所著为学大旨,始知圣人之道如日用饮食之不可一日或离,而从事之久,则趣益深,理益明,又不容以一蹴而至也。”
释义:因为文山的缘故得以见到倭艮峰先生,才能读到倭艮峰先生所著的为学的宗旨,也才知道作为圣人之道就像一日都不能离开一日三餐一样,做一件事情久了,兴趣收益越深,也更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2、迎刃而解
读音:yíng rèn ér jiě
意思:指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了,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或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释义:现在军队的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
反义词:
3、一事无成
拼音:yī shì wú chéng
意思: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更多的用于贬义的语境。
出处: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不堪。”
释义:我的鬓毛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白而细长,想起我至今一事无成,真觉不堪。
4、一蹶不振
拼音:yī jué bù zhèn
意思: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出处:汉·刘向《说苑·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释义:因为噎着的缘故就绝食不吃饭,因为走路摔着就绝对不在走路。
5、欲速不达
注音:yù sù bù dá
意思: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释义: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百科-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