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47: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如召唤亡者之魄,用啸来求雨,甚至召鬼。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讽啸或啸咏,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以致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额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啸于其音乐性之外,再蒙上这样薄薄一层玄学的外衣,遂使它在当时更具有魅力。一些关于长啸的记述,也往往在这方面点睛增毫。所以直到唐代,孙广在《啸旨》中还说“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就是这层用意的发挥。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予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这时在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他们都是正在演戏的演员。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7.下列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魏晋之“啸”本质特点的一项是  A.“啸”能体现恬适的意趣,旷放的心境。  B.“啸”是傲世独立、卓然不群气度的表露。  C.“啸”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乐声。  D.“啸”是名士风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对吟啸之风在魏晋广泛流行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啸之风与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为投合。  B.在当时主张达生任性的时代背景下,吟啸是人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C.时人认为吟啸含有神秘色彩,与当时流行的谈玄说理风气相契合。  D.吟啸近似于吹口哨,既易学易会,又便于抒发胸中感慨。9.下列句子的内容,与“薄薄的幺学外衣”无关的一项是  A.“夫啸阴,呼阳,刚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王逸注《楚辞?招魂》)  B“(栩)恒读《老子》,状如学道,不好语言,而喜长啸。”  (《后汉书?向栩传》)  C.“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辞》)  D.“(啸)变阴刚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西晋?成公绥《啸赋》)10.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  B.魏晋时的吟啸,不能理解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它有音乐性并有所寄托。  C.文士吟啸之风在唐代依然很流行,王维《竹里馆》与李白《游太山》等诗便可为证。  D.吟啸之风到唐代之后才渐渐平息,是因为后世的文人热衷于义理功业。

网友回答

7.B  8.D  9.C  10.C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