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8 22:56:28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方 ②诸 ③犹
④之 ⑤如 ⑥宜
2.(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4.翻译这篇文章。
1.①方,见方,方圆 ②诸,相当于“之乎” ③犹,还 ④之,它,指文王之囿
⑤如,如同 ⑥宜,合适、适宜
2.(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3.“阱”是捕兽的陷坑。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人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4.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园70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嫌它小呢”齐宣王说:“我的园林方园才40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70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首都郊区有方园40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园40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语境意义的理解,常见一词多义的字词应该在平时注意积累,如第一个“方”常见意思就有4种:方法,刚才,方圆,正。
①例句:方七百里 ②例句: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③例句:犹有花枝俏
④例句:略 ⑤例句:见字如晤 ⑥例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观点概括的能力
分析:小短文中,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王的残暴不仁,批判了齐宣王只知自己享乐,却不顾人民死活的暴政,侧面讽谏齐宣王实行仁政。
(2)这道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识别能力。
文中,孟子一方面申述文王的宽厚仁爱之举,以致民众认为七十里猎场尚且嫌小,而另一方面,孟子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齐宣王的苛政严刑:进关则问禁,猎鹿则刑人。两相对照,凸显出自己对于暴政的批判,从而说明自己的观点——施行仁政,与民同乐。
概括文言文观点的基本方法有:寻找关键词,如:故,要之,故曰,还有一些观点隐藏在文字中,要我们仔细推敲,看准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倾向。
3.理解文中的句意,一般要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意思进行分析推理。中学阶段主要有五种句子要重视:比喻象征句、指代句、言外之意句、矛盾句、原因分析句。本题主要是两种形式,比喻句和原因分析句。比喻句只要知道作者这样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就行,至于原因解释,则需要根据具体文章进行分析。
4.考查学生翻译能力,关键词语和句式:方:方圆
诸:兼词,之乎,表示疑问语气
传:典籍,经传
之:代词,代指这回事
若是:像这样
其:表疑问语气,不翻译
焉:代词,那里。
同:一起享用,之,代指园圃
宜:应该,理所应当
大禁:主要的禁令
然后:这样以后,
如:等同
是:这样
为阱于国中:在国中造了陷阱,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