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2:56:21

下面三节文字选自《荀子?劝学篇》,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 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选出加括号的词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 

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B.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C.诚宜(开张)圣听

D.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2.指出“所以”的用法、意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3.选出与“教使之然也”中的“然”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沛公然其计,从之

B.杂然相许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归

4.翻译下列句子。

(1)一可以为法则。

(2)形乎动静。

(3)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5.根据课文内容,这三节文字分别应插入课文的哪节之后? 

甲文在课文______后;乙文在课文 ______后;丙文在课文 ______后。

 

网友回答

【答案】

1.D

2.B(表原因)

3.C 

4.(1)一切可以给人作准则。

(2)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3)若把它浸入臭水中,那么君子就不愿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4)蓬草生长在苎麻中,不用扶持就可以长直;白色的沙子混入黑泥之中,就会和黑泥一同黑起来。 

5.分别填“文末 第三段 第一段”

【解析】

1.A.学者:古指求学的人;今指学术研究有一定造诣的人。B.以为:凭借……获得。C.开张:此指广泛,今指开业

2.A、C、D三项都解释为“用来…”

3.例句中“然”解释为“这样” ,A.认为……对 B.……的样子 D.对。

4.(1)重点  一:一切,法则:楷模,榜样;(2)重点  乎:于,在,动静:行为举止;(3)重点  渐:浸染,之:代指兰槐之根,服:佩戴;(4)重点  而:就,涅:黑泥

考查翻译句子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关注点:实词的理解情况,虚词的落实情况,语气的达成情况,句式的表达情况,句意的连贯情况。所以,平时在翻译课文,理解文章的时候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5.主要根据三个小段的内容决定,第一段讲学习的必要性,而课文主体讲的是重要性,故应该放在后面;第二段讲的是外部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放在课文的第三段后合适,第三个小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总结性的言论,所以放在第一部分后。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