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秦王纳谏和石崇与王凯争豪 答案,试析《石崇与王恺争豪》

发布时间:2020-07-10 07:27:23

邹忌讽秦王纳谏和石崇与王凯争豪 答案,试析《石崇与王恺争豪》

网友回答

一、
   1.《战国策》一书,是 时期由 (人名)编辑整理的。(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修八尺有余( ) ②孰视之 ( )
    ③私我也 ( ) ④今齐地方千里 ( )
    3.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2分)
    答:
    4.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2分)
    答:
    5.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3分)
    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西汉(或汉)刘向(每空0.5分)
    2.①长,这里指身高②通“熟”仔细③偏爱④方圆(每小题0.5分)
    3.略。(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善于观察,勇于深思;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回答。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4.略。(围绕“接受,认同,赞赏,肯定;③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④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表明改革的决心大”回答。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5.示例我: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国家大事,以小见大,自己及君,含蓄委婉。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围绕“设喻说理;类比推理;设喻;讽喻”中任意一点展开回答。意思对即可)
  二、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并穷( ) 绮丽 (2) 尝以( )一珊瑚树
  (3)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十五)石崇与王恺争豪 答案
  1. ①都 用尽,用来 ②曾经把,左右 ③比得上
  2. ⑴ ①击珊瑚 ②展珊瑚 ⑵枝柯扶疏,铺垫 ⑶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 ⑷傲慢,又胸有成竹 ⑸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网友回答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借,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于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选自《世说新语 汰侈》
    译文:
    石崇和王恺争比阔绰,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 1.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一是身份的对比,王恺贵为皇帝之亲舅且皇帝每每助恺,然而,豪富却比不上石崇;可见石崇之豪富已超过皇亲国戚。
    二是先写王恺珊瑚树的珍贵,“世罕其比”,看来,石崇应甘拜下风了。然而出乎意料,石崇一挥手就将王恺的珊瑚树击碎了,接着又叫左右端出许多株“光彩谥目”的珊瑚树,令皇帝所赠之宝黯然失色,这种铺垫反托产生了强烈效果。
    三是人物神态对比。用王恺的惘然自失“来映衬石崇的飞扬跋扈。
    2.以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刻画人物的特点:文章分三层次生动刻画王恺在比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他先是以示崇骄傲,主动示宝炫耀,自鸣得意,根本不把石崇放在眼里;当石崇击碎他的宝物时又十分惋惜,且“声色甚厉”;最后看了石崇的宝物时则“惘然自失”。像斗败的公鸡狼狈不堪。三个层次都是几笔简单的勾勒就准确而鲜明地展示了王恺,乍起骤落的心理变化过程,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