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寻隐者不遇的诗意300字

发布时间:2020-07-10 05:09:25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寻隐者不遇的诗意300字

网友回答

【注释】   ①寻:寻访。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64653436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②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③言:回答说。   ④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译文】   诗人在松下问了一个童子,   童子说师傅去采药了。   他就在这座山中,   云太浓我也不知道他在哪。[1]?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2]   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   高高的青山上云雾缭绕,睡了一夜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小鸟唱着歌迎接喷薄欲出的太阳。浓浓的雾霭中走出一个人,这就是我——诗人贾岛。 山上杂草丛生,一道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天边。路边的花朵竞相开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蜜蜂、蝴蝶不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俯瞰山下,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一幢幢房屋鳞次栉比,菜园、树林、田野......到处充满了悠闲的田园气氛。 我踱着步,皱着眉头走在山路上,不时地环顾四周,似乎在找些什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山上清新的空气,动听的鸟啭,泥土的芬芳,美丽的景色,都不能驱赶我心中的郁闷之情。 原来我要去拜访一名隐士,可怎么也找不到。突然,我眼前一亮,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有一位童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书,我心想:也许这个儿童就是隐士的童子吧。我加快步伐,走到童子的身边,和蔼地问:“请问童子,你师傅隐居在这儿吗?”童子放下手中的读本,好奇地看了看我,点点头。我又问:“那你知道你师傅去哪儿了吗?”童子回答:“嗯……也许他在山顶吧!”我迫切的问:“那你可知你师傅去做什么吗?”童子思讨了片刻,答曰:“师傅去山里采药了,但我不太清楚他的具体去处。” 我翘首遥望山顶,只见那儿云雾环绕,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在晃动,却又马上消失在漫无边际的云雾之中...... 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多么清高、恬静、悠闲自在的生活啊!”我诗兴大发,提起笔写下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贾岛像
    [3]贾岛   (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房山)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飞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公元840年(开成五年)迁普州司仓参军。三年后卒于普州。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3]
    编辑本段宋.魏野《寻隐者不遇》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遍地无人扫。       《寻隐者不遇》是宋代诗人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隐士,可是没有遇到而写下的。他发现这里非常的美,高山环绕,松涛阵阵。诗人到隐居者的居处时隐居者去采药了。诗人有些失望,可看到像天上一样的风景时,心情又开朗了。   魏野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蓬莱仙境,借此抒发超然出尘的胸怀,令人神往。我们熟悉贾岛的那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二者的内心世界和向往是一致的,可谓同曲同工。   魏野,宋初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自筑草堂于陕州东郊,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当时显宦名流如寇准等多与他交游。宋真宗西行汾水时曾召见他,但他回避不见。终生不仕,死后追赠著作郎。魏野的人生经历和诗中抒发的感情是统一的,他是真隐士,不是走终南捷径的伪君子。   魏野的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不过他的诗平朴淡远,尚无艰涩苦瘦之弊,偶有苍凉壮阔之句,在宋初是不可多得的。魏野与林逋同为宋初高士,虽其身后诗名不如林逋,但当日声望实在林逋之上。

网友回答

1.唐代的时候,有一位诗人叫贾岛。一天,天气晴朗,天水汪汪,贾岛准备到山林中拜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老朋友,贾岛怀着激动的心情,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山林中。
  到了山下,贾岛一边走一边向路人打听老朋友的住处,就这样边走边打听,很快,他看到远处山林中有一处小茅屋,屋前有几十棵郁郁苍苍的松树,树下有个童子正在扫地。“该到了。”想到这,贾岛急走几步,上前向小童打听到:“你师傅在家吗?”
  “我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知道在哪座山了吗?”贾岛有点失望。
  “就在这座山上了。”童子答道。
  “那就好了!我到山上去找他。”贾岛高兴地说。
  “只是这山上云雾茫茫,你根本找不到我师傅了”
  童子的话让贾岛彻底失望了。贾岛带着遗憾的心情,慢慢向山下走去。
  走在路上,贾岛有感而发,吟出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贾岛听了韩愈的劝说还俗以后,刻苦读了几年书,去考功名,但是总也考不中。他心里想,自己一定是在某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需要请教请教高人。
  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在大山深处住着一位靠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在当地很有名,据说朝廷里有人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去,只是采药济世救人。贾岛想,这位隐士肯定很有学问,正是自己要求教的人。于是,他详细打听了这位高隐士的准确住址,准备好足够的干粮上路了。
  经过几天的奔波,贾岛终于找到了大家所说的这个山谷。贾岛站在谷口,只见山谷里到处是苍松翠柏、流泉飞瀑,一条小溪清澈见底,缓缓流出,一片鸟语花香的神仙洞府景色。
  贾岛拍拍身上的灰尘,快步向山谷里走去。远远地,在一片老松树下,贾岛看见几座简陋的茅草屋。贾岛长出一口气:这一定就是高隐士的住处了!
  这时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35333639,路旁松林里走出一个小孩子。贾岛连忙上前问道:“请问这里是高隐士的住处吗?”
  小孩子机警地打量着贾岛,问:“你是……”
  “哦,我是个读书人,特地来向高隐士求教来的。”
  小孩儿恢复原先的神态,笑着说:“是的。我师父就住在这里。不过他今天不在家。他上山采药去了。”
  贾岛很失望,忙问:“老师何时能回来?”
  “那可说不准。”小孩儿自顾自地玩耍起来。“师父每次出门行踪不定,有时候一两天就回来了,有时候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贾岛默想了半天,又问:“那你知道师父这次在那个山上采药吗?”
  小孩儿扬了扬下巴:“就在这片山里,我也说不准在那座山头。”
  贾岛抬头望着这片云雾弥漫的大山,每一个山尖都高耸入云。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这样茫茫的大山里,哪里能找到一个人啊!何况是像神仙一样的高隐士呢!
  贾岛只好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里,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他低头吟道: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