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

发布时间:2020-08-04 17:05: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王蕴等编《社科人文》
材料二:“西学中源”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
毫无疑问,“西学中源”说……在近代化初期,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体现在“变局”面前,受传统熏陶的开明人士提倡学习西学时的矛盾心态,为自强不得不引进西学,对传统文化又割舍不下;另一方面,它也是为了缓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情绪,减轻引进西学过程中的阻力。清政府在同文馆之争中最后支持了洋务派,理由是:“习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正体现了这种作用。
               ——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的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所述,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

网友回答

(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采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2)理解:“西学中源”即西学源于甲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原因:既想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传统文化又割舍不下:另一方减轻引进西学过程中的阻力。(3)认识:明朝磋方人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近代外朱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解析本题考察了中外文化交往,主要考察了西学东渐问题。考察了学生对明朝和近代西学东渐的认识,第(1)问结合材料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既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又需要学生对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问题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第(3)问结合平常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