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侠者梁羽生 梁羽生出身书香门第,岭南大学国际经济专业毕业后,在香港《大公报》编辑《新晚报》文学副刊。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双方相约在澳门擂台比武,以决雌雄。比武经报刊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新晚报》总编罗孚触动灵机,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由此开山,梁大侠初露头角,而他的原名——陈文统倒逐渐被人淡忘。 此后梁羽生一发而不可收。梁羽生写完《龙虎斗京华》,金庸也写起《书剑恩仇录》。两人写了10年后,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均名声大振。1966年,罗孚在《海光文艺》创刊号上推出笔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执笔者即梁羽生本人。该文说:“近十年来港台东南亚各地武侠小说大兴,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梁羽生对情节的安排,远不及金庸之变化多样。金庸小说情节往往出人意料。”他自认在诗词运用、史实把握上胜金庸一筹。他指出金庸最闹笑话的是《射雕英雄传》让“宋代才女唱元曲”,黄蓉与“渔樵耕读”对唱的《山坡羊》是元代张养浩的。罗孚随后动员金庸写文章回应。金庸有些息事宁人地说,自己写武侠小说,是“武侠只是一种娱乐”的态度,而梁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缺陷,“作者不必故意迁就某种思想和政策”。 梁羽生以“名士”自况。传统意义上的名士,以学养承担思想教化的责任。1966年,文革波及香港,他走出“江湖”,关注时局,改写时评,一时挥斥方遒,成为“革命群众”的坚定支持者。动乱岁月过后,梁羽生“大隐隐于市”。1978年,邓小平在广州接见他,他仍穿一套旧西装,皮鞋烂了鞋尖。陪同人员问:“您老就这样去见小平同志吗?”他才如梦方醒。“竹林七贤”披发跣足是古时的隐,现代的隐无出乎梁羽生了。1979年,华罗庚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讲学碰见梁羽生,两人一见如故。华罗庚刚看完《云海玉弓缘》,“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的著名论点,就是这时当面告诉梁羽生的。 梁羽生一生所爱有三:武侠小说,古典诗词,棋。象棋、围棋皆好,有国手之誉。1957年,他与娇妻到北京旅游。一时技痒,独自到北京棋院,结果棋逢敌手,忘了回去,害新婚妻子彻夜独守旅店。 梁羽生享年85岁,35部武侠小说名世,散文随笔数本,棋艺为乐且出经典棋评。功成名就,不枉此生。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孚也为新派武侠小说做出了贡献:他的灵感促成了小说的诞生;他让两位大家写评论,又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 B.就二人小说创作的优劣,金庸能客观公允地评论,不愿引起争执,但梁羽生不够大度,认为金庸的缺点多于优点,有贬抑对方抬高自己的倾向。 C.新派武侠小说有着广大的成人读者群,华罗庚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了“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的著名论点。 D.本文写了梁羽生的不少趣事:笔名大噪而本名被淡忘;见领袖而不修边幅;沉溺对弈而忘了新婚娇妻。这些都增强了可读性。 2.同为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和金庸在哪些方面有不同? 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梁羽生的“侠者”形象的?
网友回答
1.B 2.(1)在新派武侠小说史上的地位不同。(或:梁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风气者,金是发扬光大者。) (2)创作才能各有擅长。(或:梁擅长诗词运用,金擅长情节安排。) (3)创作动机不同。(或:梁写小说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金抱着“娱乐”的态度。) 3.(1)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祖,以“侠”立名。 (2)以小说和时评承担思想教化的责任,有“侠”的理想。 (3)性情率真,有“侠”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