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属于金刚怒目式的诗作,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

发布时间:2020-07-11 11:00:57

陶渊明诗中属于金刚怒目式的诗作,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

网友回答

《咏荆轲》(最具代表性)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挽歌诗三首 陶渊明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咏二疏 陶渊明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还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馀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馀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咏三良 陶渊明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咏贫士七首 陶渊明
  其一∶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其二∶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闚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其三

网友回答

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咏荆轲》。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原诗:
  《咏荆轲》魏晋: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释义: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
  1、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2、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3、强嬴:秦国。
  4、荆卿:指荆轲。
  5、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6、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名家点评: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同《咏三良》、《咏二疏》是陶渊明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但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当时陶渊明五十岁,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扩展资料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
  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咏荆轲 (陶渊明诗作)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