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节选)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20:05:08

蜡  烛(节选)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在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身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1.这篇文章非常感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对事件感人的因素作了着力描写,这在选文中表现得很突出。仔细阅读选文,试概括出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会下列句中加粗词所表达的感情。①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揣摩下列语句并回答问题。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过去“一直舍不得用”,为什么今天却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围巾的颜色有何特殊的意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将文中画线句子笼统地写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坑里”好不好?试作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反复写德国人的炮火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选文中反复写到“烛光”,说说“烛光”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老妇人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掩埋异国军人的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掩埋战士时喘息的过程、点蜡烛的细节。  2.①表现了这位老母亲对异国陌生军人给予母亲般博大深沉的爱。  ②“放”是轻手轻脚,表现对陌生军人的爱;“一棒一捧“寄托着母性沉痛的哀思。  3.①“一直舍不得用”表现老妇人对丈夫,对爱情深沉绵长的爱,今天用在一个异国陌生军人的“葬礼”表现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及对战争的谴责。  ②寄托深沉的悲痛与哀思,烘托博大母爱的庄严形象。  4.不好。文中用许多具体细节描写表现了老母亲深沉无边的爱,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反衬烘托母爱连“炮火”都不能摧毁,“母性”的坚韧、伟大,以及为了掩埋陌生的异国军人的遗体,“老母亲”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大灵魂。  6.象征“爱”,“人性”,人道主义的光芒。  7.她是以一个母亲的心体会异国另一个母亲的心而去掩埋“自己的”儿子,从而高举起人性的庄严,超乎一切之上。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