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鉴赏古诗有哪些方法

发布时间:2020-07-29 20:48:59

如上

网友回答

古典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学生在这道题上都丢分严重,原因在哪里呢?从历次考试的试卷分析中不难看出,根本原因是学生读不懂诗歌,进入不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体会不到诗人要抒发的情感。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体会感悟,重视古诗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读懂诗歌。
  首先,要认真读题目。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例如,《邯郸冬至夜思家》,这个题目交待了写作的特定时间是冬至,《于夏十二登岳阳楼》这个题目指明了地点、事件。题目还会直接点明或者暗示诗歌的情感。例如,《征人怨》直接点明了情感是“怨”,《鹊桥仙·七夕》暗示了夫妻相聚相思的情感。题目还会暗示诗歌的类别,例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暗示了诗歌的类别是贬谪诗,《征人怨》暗示了诗歌的类别是边塞诗。题目还会点明写作对象,暗示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以事物命题时很可能是咏物诗,而咏物诗的表现手法一般是托物言志,例如,《蝉》《咏柳》《石灰吟》等。总之,要花点时间品题目,题目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其次,读作者。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读诗时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创作风格等。如果诗人是宋人,那么就要联系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比如,李清照,那个书香才女,婉约词宗主,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其作品内容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愁;国破接着家亡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之后漂泊孤苦,这就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必然充满了家国之思。生活道路的改变使她的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前后判若两样,也让她由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少女,变成了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魂女子。另外,记住一些重要诗人的主要风格、题材很有必要。如,陶渊明的隐逸脱俗、田园情结,李白的清新自然、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的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陆游奔放深沉的爱国激情,等等。
  第三,读注释(有的有,有的没有)。学生常常忽略了注释,注释的作用不可小视。有的是解释字词的,如果这些字词障碍不扫除,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诗词的表面意义,更何况深层的含义了,尤其是有些词语还涉及到相关的历史典故。有的注释是交代作者的生平遭际、志向的,或说明有关背景的,这是解开“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写诗的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你才能走进解读这首诗歌的门户。
  第四,读诗中的意象。“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诗人通过某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那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意念的事物,蕴涵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称之为意象。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它们在诗词中的寓意几乎是不变化的。例如,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离愁,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愁绪,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是表达相思情怀的,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是表达战乱戍边的,梅、兰、竹、菊常常是寄托高洁情怀的,等等。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第五,辨别情景关系。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般来说景与情的关系就两种,顺向关系:乐景写乐情,悲景写悲情;逆向关系:乐景反衬悲情。诗中的景是乐还是悲,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就需要特别关注意象的特点了。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在重阳佳节独自登高,看到眼前萧瑟凄冷、开阔苍茫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这是典型的以悲景抒写悲情的诗歌。再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描写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涂上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种颜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后两句诗人笔锋陡转,面对春末夏初的美景“看又过”,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的感伤,这是一首典型的以乐景衬悲情的诗歌。因此,读一首诗,读完之后,问问自己,诗歌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描写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情景关系是顺向还是逆向,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等等。这几个问题回答出来了,那这首诗就算差不多读懂了。
  总之,在应试中,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要放过、遗漏任何一个文字,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体会感悟。阅读欣赏诗歌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其实,任何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技巧都是毫末,只有通过多读,多体会,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与诗人同喜同悲,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