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 探测器释放

发布时间:2021-02-22 16:41: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的铜质撞击器,准确地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撞击过程持续了3.7秒。

  撞击器重370千克,含49%的铜和24%的铝,上面布满铜钉。所以选用“铜炮弹”,一方面是彗星本身不含铜、铝元素,撞击后科学家能够较容易地区分、检测出哪些元素是彗星的迸发物,哪些是撞击器的;另一方面,“铜弹”比较重,动量、能量大,撞击威力也更大。

  “深度撞击”为什么选中坦普尔1号彗星?这颗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彗核自转周期约42小时。科学家初步探测,这颗彗星的彗核相当小,直径约6.5千米。坦普尔1号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地球构成的黄道平面非常接近,这使它有段时间和地球很接近,这段时间是“深度撞击”探测器能经过较短距离“捕获”它的最佳时机。不过这段“很接近”的距离也要离地球1.3亿千米,因而撞击不会对地球构成危险。

  “深度撞击”探测行动,产生了新的科学成果。

  通过分析探测器传回的数据与照片发现,“深度撞击”的撞击器以25度的倾角、每秒10千米的速度轰击坦普尔1号的彗核表面后,使覆盖在彗核表面的细粉状碎屑以每秒5千米的速度腾起,形成一片云雾。这些碎屑的颗粒比细沙还小,只相当于滑石粉,这说明彗核不像人们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大冰坨”。项目科学家彼得·舒尔茨说,彗核表层物质如此细小,说明它在漫长的太空旅程中没有受到大的外界扰动。这些细粉中含有水、二氧化碳和简单有机物,其中水的含量大大少于原先的猜测。

  美宇航局的“雨燕”天文卫星也探测到,“深度撞击”激起的细粉状物质可能有数十万吨之多,在太空中绵延数千公里,直达彗发层。现在这些细粉状物质被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轰击,放射出X射线。不过,这些细粉构成的云雾也使科学家无法准确观测撞击后形成的坑,目前只能猜测这个坑直径大概有50至250米,深度大于50米。

  科学家还说,“深度撞击”探测器在撞击前后拍摄了约4500张照片,成为重要的科学信息来源。其中效果最好的一张照片分辨率达到4米,比此前彗星探测项目所得照片好10倍。

(1)

下列关于“‘深度撞击’探测行动”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利用“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的铜质撞击器,准确地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

B.

“铜炮弹”以25度的倾角、每秒10千米的速度轰击坦普尔1号彗星彗核表面。

C.

坦普尔1号的轨道与地球轨道有段时间很接近,这是探测器“捕获”它的最佳时机。

D.

检测彗星迸发物以了解彗星表面物质的成分,是“深度撞击”的目的之一。

(2)

下列不属于“‘深度撞击’行动”产生的“新的科学成果”的一项是

[  ]

A.

彗核表面覆盖的物质是颗粒比细沙还小的细粉状碎屑。

B.

彗核表面覆盖的物质中,水的含量比原先猜测要少得多。

C.

腾起的细粉状物质被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轰击,能放射出X射线。

D.

撞击后会在彗核表面形成直径大概有50至250米,深度大于50米的坑。

(3)

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原先人们认为坦普尔1号彗星彗核是个“大冰坨”,而实际上是细粉状碎屑。

B.

“深度撞击”探测活动有审慎而周密的计划,考虑到了是否会对地球构成危险的问题。

C.

“深度撞击”激起的细粉状物质有数十万吨之多,在太空中绵延数千公里。

D.

有关“深度撞击”的重要科学信息,都来自探测器在撞击前后拍摄的高分辨率照片。


网友回答

答案:1.C;2.D;3.B;
解析:

(1)

不是轨道很接近,是彗星和地球在一段时间里很接近

(2)

撞击形成的坑目前尚无法准确观测,就此还没有形成研究成果

(3)

A“细粉状碎屑”只是彗核表面覆盖物;C原文是“可能数十万吨之多”;D还有“探测界传回的数据”等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