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什么】搭配词语严格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30 19:27:17

搭配词语 严格的什么 语文

网友回答

【答案】 1题文
  下面词语怎样搭配合适?
   严格 严肃 严峻 严重 严厉
   ( )把关 要求( )
   ( )打击 形势( )
   问题( ) 态度( )
  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这)
  严格把关 要求严格
  严厉打击 形势严峻
  问题严重 态度严肃
  3考点梳理
  辨析解释词..
   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
  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
  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
  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字义辨析:
  1、黯然、暗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2、爱护、爱戴:
  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3、安详、慈祥、祥和: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4、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5、安置、安排: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1、必须、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3、报道、报导:
  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4、暴发、爆发:
  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
  “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
  “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6、辨别、辨认、辨析:
  “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辨析”指辨别分析.
  7、表示、显示、显露:
  “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
  “显示”明显地表现;
  “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8、边疆、边境:
  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
  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9、不详、不祥:
  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
  后者指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
  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
  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
  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
  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
  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
  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
  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
  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
  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
  “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
  “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
  1、沉重、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2、刹那、霎那:
  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3、斥责、叱责:
  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4、驰马、马驰:
  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5、呈现、浮现: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
  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
  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
  “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
  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6、嘲笑、讥笑:
  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
  “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7、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8、处罚、惩罚:
  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
  “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
  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
  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
  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
  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
  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
  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
  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
  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
  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
  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
  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
  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
  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
  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
  (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
  “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
  “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
  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 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 写成“细水常流”.
  D
  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
  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靠别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8、对于、关于:
  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后者指
  (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
  (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
  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
  “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9、戴、带:
  “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
  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
  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
  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
  (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
  (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
  (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
  (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E
  1、而后、尔后:
  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2、恩惠、恩赐:
  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3、偶然、偶尔:
  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
  1、幅、副:
  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
  2、发奋、发愤:
  “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3、抚养、扶养:
  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4、发现、发明:
  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
  5、法制、法治:
  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
  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
  “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
  “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
  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
  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
  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
  “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
  “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
  “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
  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
  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
  16、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
  “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
  “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
  “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
  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G
  1、改进、改善:
  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
  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
  2、沟通、勾通:两个词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
  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
  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
  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
  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
  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
  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
  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句”决不能用“度”.
  10、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
  11、聒(guō)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
  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观察并测度(情况),如:观测敌情.
  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
  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
  H
  1、化装、化妆:
  “化装”有两个意思:
  (1)假扮;
  (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
  “化妆”的含义:
  (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
  (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
  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
  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
  3、侯、候:“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
  “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侯”相当于今天的“君”.
  “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问好”,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
  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
  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
  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
  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3)不利用,浪费(时间).
  J
  1、拣、捡:
  使用范围不同,“拣”字有两种解释:
  (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挑肥拣瘦等;
  (2)拾取,如拣破烂、拣到一只皮包等.
  “捡”字只有一种解释:拾取.当“拣”是“拾取”的意思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2、坚苦、艰苦:
  “坚”有坚固、坚定、坚决的意思,在“坚苦”中取“坚定”之意,“坚苦”就是“坚忍刻苦”.所以,“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
  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前者指坚忍刻苦(主观精神),后者指坚难困苦(客观实际).
  3、艰辛、艰难:
  前者强调办事的艰难而辛苦;后者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
  4、决、绝:
  “决”作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例外、决非长久之计、决没有好下场等.
  “绝”作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用在“无”“非”“不”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绝大多数、技艺绝高、绝顶聪明.
  “决”和“绝”用法的区别,在于“决”强调坚决,而“绝”强调完全、绝对,表达的意思有差异,不能混淆.比如,决不动摇、决不等闲视之,本意应该是“坚决”的意思,所以用“绝”就不行.绝无次品、绝无恶意,本意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用“决”就错了.
  5、究竟、毕竟:
  都含有到底的意思.
  “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 “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
  “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
  “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
  6、精密、周密:
  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
  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
  7、截止、截至:
  “截止” 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
  而“截至” 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
  “截止”读jié zhǐ;
  “截至”读jié zhi.比如:展览会闭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间统计人数,就只能写“截至”某日,参观人数有多少.
  8、局面、场面:
  前者范围大较抽象,后者范围小较具体.
  9、交流、交换:
  前者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后者强调互换,另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换(礼物).
  10、聚歼、歼灭:
  前者指把敌人包围起来彻底消灭,强调包围;后者指消灭敌人,属一般用法.
  11、尽管、无论:
  前者作连词时,表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转折的连词呼应;后者是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2、节制、节支:前者指(1)指挥管辖;(2)限制或控制.后者指节约开支费用.
  13、节余、结余: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因节约而剩下,后者是结算后剩下.
  14、间接、简捷:前者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跟“直接”相对;后者指直截了当,也作简截.
  15、聚集、聚积:前者指集合,凑在一起;后者指一点一滴地凑集,重在聚集的过程.
  16、精练、精炼、简练:
  “精练”指文章、说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语,也作精炼.
  “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
  同“精练”.“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
  17、鉴赏、欣赏:前者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后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18、惊愕、惊骇、惊恐、惊吓、惊讶:
  “惊愕”吃惊而发愣;
  “惊骇” 惊慌害怕;“惊恐”惊慌恐惧;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19、经历、阅历:
  前者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
  后者指(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较常用作名词.
  20、激动、感动:
  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2)使感情冲动;(3)激荡.
  后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21、检查、检察、监察:
  “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
  “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
  “监察”指监督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个人.
  22、教诲、教训:
  前者是褒义词,(书)教训、教导;
  后者是中性词,(1)教导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23、辣手、棘手:
  前者指手段厉害或毒辣;后者指形容事情难办.
  24、界限、界线:
  前者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限度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