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0-07-31 03:13:58

如上

网友回答

情感是语文素养的灵魂,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语文教学中要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宝藏,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
  一、探究中驱动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个认识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过程。认识必然和情感相随,而语言训练若离开了情感,便如同失去灵魂一般。因此,我们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学会感受语言、体验情感。
  如教《鸟的天堂》一文中的第12自然段(动态描写的片段)时,我提出: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当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了表达鸟活动的句子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悟“意”。品句悟“情”,让学生置身在快乐的鸟群中间,想象一下鸟儿会怎样“叫”,怎样“飞”,怎样“扑”,并让大家一起站起来表演一番。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一下子就驱动了学生的情感,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兴趣盎然。当想象融入了外显性的活动中时,霎时间,众鸟纷飞、欢快鸣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热闹场面伴随着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就在学生头脑中生成了。此时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情感的互动和交流,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的情感。
  二、在朗读中激发情感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师的个人范例之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展示课文的画面与情境,触发学生们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自然能情动于衷,发之于外了。
  三、在情境中体验情感
  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在情境中触动情感,体验情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周总理生前是一位一心为公,深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然后用生动形象的导语创设一个庄严肃穆的情境,并配以哀婉、低沉的语调范读课文,这就让学生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使他们情绪激动,这就为课文讲读奠定了基础。在整个课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仿佛置身于长安街送别总理的肃立长队中,在哭泣,在呼喊。朗读中,一种涌动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四、在角色中感受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粗线条的,他们不容易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为了让学生动真情,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相融合。教学中,可围绕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固定的角色行为模式,让其在课堂学习中随机充当各种角色:充当编者,促其居高临下地审视教材;充当作者,促其高屋建瓴地探究写法;充当教者,促其设身处地地设计学法;充当文中人物,促其身临其境地体会感情……
  在阅读写小金花和大嫂的段落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充当角色,表述内心,外化感受,能有效地活化内容,动化教材,趣化教程,强化学生对内容和中心的理解,深切感受大娘、小金花、大嫂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五、用教师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
  用教师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这一点我认为是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语文素养。
  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之前,教师自身更应该先投入到课文所缔造的情境之中。如果教师自己都缺乏那种进入情境之中的情感,那么又怎么可能把学生带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感之中呢?教师上课时所体现出来的情绪,对学生的感染力是更直接、更强烈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又怎么去感染学生呢?自己都没有被感动,又怎么去感动别人呢?
  总之,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让学习活动始终伴随情感,可以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