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之若鹜”的褒义近义词有什么,趋之若鹜什么意思啊?

发布时间:2020-07-10 03:32:39

“趋之若鹜”的褒义近义词有什么,趋之若鹜什么意思啊?

网友回答

“趋之若鹜”的褒义近义词有:接踵而来、络绎不绝、纷至沓来、源源不断、连绵不断
  1、接踵而来
  拼音:jiē zhǒng ér lái
  释义: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处:元·脱脱和阿鲁图《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译文:入城后,宣布皇上的旨意,不杀一人,中原归附的人接连不断地来。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接连不断地来。
  例句:职业介绍所刚开业,应聘的人员便接踵而来。
  2、络绎不绝
  拼音:luò yì bù jué
  释义: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
  译文:窜逃进入塞外的人接连不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句:参观展览会的人络绎不绝。
  3、纷至沓来
  拼音:fēn zhì tà lái
  释义: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出处:明·张岱《鲁云谷传》:“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译文:知心的朋友每天聚集在一起品茶,接连不断地前来,以至应付接待不过来。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例句:他收到了纷至沓来的信件。
  4、源源不断
  拼音:yuán yuán bù duàn
  释义: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出处: 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译文:想要常常见到这人,所以接连不断的来。
  用法:偏正式;作定语、状语;指连续不断,多用于事物。
  例句:村中自流井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向麦田。
  5、连绵不断
  拼音:lián mián bù duàn
  释义: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神惠记》:“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译文:往余在此死了妻子,第四次死了儿子,第二次死了妹妹,最后母亲也死了,连续而不中断。哭的非常悲伤,五种悲伤郁结于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连续不止。
  例句:连绵不断的高山阻挡我们的去路。

网友回答

解释
  趋:快走;鹜:野鸭。
  本意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可以是中性
  出处
  《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 士趋之若鹜, 宾座常满。"
  明朝万历、崇祯年间, 我国宁夏、青海等边塞地方很不安定,一些贼寇纠集少数民族时常入犯,杀人抢马, 甚至攻城略地。这时,有位镇守边关的总兵叫萧如薰, 在他聪明机智的妻子杨氏的参谋、鼓舞下, 屡屡击败来犯的敌人, 受到了朝廷的器重。他前后镇守过七处边城, 所到之处都使祸乱平定了。他不仅带兵持重有方, 而且亦能写诗文, 因此文人学士都喜欢到他家作客, 饮酒赋诗, 谈论时事。由于与他来往交结的宾朋太多了, 军营中接待的人很感苦恼, 耗费的财力物力也很多。可萧如薰觉得人情难却呀。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鹜。"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哪个不趋之若鹜呢!"
  网上流行起"非主流"来了,大伙趋之若鹜。
  哪个"留学博士"出版了一本《留学指南》,不学无术者趋之若鹜!
  近义词
  如蝇逐臭、如蚁附膻
  反义词
  敬而远之、无人问津
  引证
  清·袁枚《随园诗话》:毕尚书弘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若鹜。"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 高道士就是作恶的心腹, 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辨析
  ~和"如蝇逐臭"有别:~所"趋"的不一定是不好的事物;而且总是多数人;"如蝇逐臭"所"逐"的全是不好的事物;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一个人。 多用作贬义词。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