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戏台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0:29: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水乡戏台

祝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2014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水乡戏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4分)

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

4.“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作者懂得了什么?试结合全文探究。(6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形式美(4分。每点1分)

2.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表达效果上,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3.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6分。每点2分)

4.(1)懂得了绍兴:①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②绍兴人对历史文化的贡献,③绍兴人的生活。(2)懂得了戏台的意义:①水乡戏台是水乡美丽的风景,②水乡戏台展现生活的舞台,③水乡戏台慰藉人心,④水乡戏台是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熏陶培育人的学校。(6分。每点1分,任答六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从原文中依次概括。“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可概括出“戏台多”。“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可概括出“历史久”。“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可概括出“构建巧”。“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可概括出“形式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从原文中找答案,“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这是最根本的,从内容上分析的。再看下文的“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原来作者想要表达是“人生之戏”,所以是前一部分给后一部分作铺垫,所以是结构上的。而引入名人,最基本的想法就应该是“增加文章内涵,体现文化的厚重感”,这个答案考生是要死记住的,这是表达效果上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从概括段落大意入手,叙写“戏台”依次是从地域、历史、文化入手的;通篇写“戏台”,围绕戏台,扣题行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构思文章的基本思路;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这也是散文经常运用的手段。考生可以把阅读和写作对接,以读促写,以写和读相参照,可以相互促进。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审读“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注意加着重号的字,可知“我觉得自己懂的就是前面所说的不懂的”,所以分为两点,(1)懂得了绍兴。(2)懂得了绍兴水乡戏台的意义。因为要求“结合全文探究”,所以依次在原文从头至尾寻找支撑句来印证观点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