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8 23:31:2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真率自然,每一篇都是他的肺腑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朴素,清新隽永。但他也写过一些歌颂神话传说中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壮士的诗,风格悲壮豪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六)》)的作品。陶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须 ① 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诗文语言生动精练,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厚,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于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指出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境界。例如:“ ② ”,诗人用一个“ ③ ”字表现盛夏树木清荫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触,成了贮积在浓郁中的一汪清潭。又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不仅写出雪的 ④ ,而且传出雪野在静穆中仿佛发出微妙的声音。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仿佛有性灵,有生命。
1.在①、 ④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疏疏朗朗 ④轻虚洁白 B.①疏疏朗朗 ④轻盈洁白
C.①萧疏简淡 ④轻虚洁白 D.①萧疏简淡 ④空灵洁白
2.在②、③处填入的诗句、词语、最恰当的是 ( )
A.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③没
D.②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③余
C.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③贮
D.②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③绕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蔼蔼堂前林”,蔼蔼是树木稀疏的样子。
B.“孟夏草木长”,孟夏是初夏时节。
C.“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风是春风,“翼”是拟人手法。
D.“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意思是:远风掠过平旷的田野,秀美的禾苗饱含新的生机。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潜的诗不是一味飘逸,也有“金刚怒目式”。这说明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
B.“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一比喻说法既是赞美陶诗艺术造诣之高,又是对其真率自然诗风的肯定。
C.陶诗的风格是表面质朴而实际华丽,表面单薄而实际丰满。
D.“写心”、“写意”,实质上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白描手法。
5.下列陶渊明的诗句,属“金刚怒目式”的是 (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D.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E.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F.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1.C
2.C
3.A
4.D
5.C、F
【解析】
试题分析:
1.疏疏朗朗:1、形容植物稀疏,不茂盛。2、形容人或物很少。用在此处明显不合语境。轻虚:轻而不实。写出了雪覆盖在地上“不实”的特点。轻盈:泛指轻巧柔美,一般用于动态的人或物。“空灵”是“静”与“动”的统一,“空”为高深莫测,“灵”为变化多端。幻化无穷,不可捉摸。用于此处显然不对。
2.从后文“表现盛夏树木清荫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触,成了贮积在浓郁中的一汪清潭”中“盛夏树木清荫的浓郁”“贮积在浓郁中的一汪清潭”可以判断C为最佳选项。
3.“蔼蔼”应为“茂盛”之意。
4.由原文“陶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须萧疏简淡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可见,“写心”“写意”应与“白描”是相对的写作手法——“金刚怒目式”。
5.“金刚怒目式”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话传说中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壮士,风格悲壮豪放。由此可见C、F符合这一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特点有:一、题目量大,包量的信息量和考查点多。二、将语言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创新。三、第五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运用的能力,比单独的理解词语题更注重能力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