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8 23:15:33
于是王召见,……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找出各项加线字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召有司案图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D.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2.下列各项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决负(依仗)约不偿城 B.礼节甚倨(傲慢)
C.安帝雅(素常)闻衡善术学 D.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3.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下列加线字中,与“宁许以负秦曲”的“负”词性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反欲斗两主
C.空以身膏草野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5.下列句子中与“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皆为陛下所成就
6.请选出都能表现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一组( )
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③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④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1.C
2.A
3.D
4.D
5.B
6.C
【解析】
1.试题分析:A句,“案”通“按”;B句,“孰”通“熟”;D句,“禽”通“擒”。
2.试题分析:负,辜负;背弃。
3.试题分析:例句和D项中的“以”都作“因为”讲。A句,目的连词,来,用来。B句,介词,用;C句,介词,在。
4.试题分析:“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ABC这几个选项中加线的词也都是使动用法。D项,“奇”是意动用法。
5.试题分析:“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是判断句,B句也是判断句,与B句句式相同。A为定语后置句,C为宾语前置句,D是被动句。
6.试题分析:②句讲秦侍强求璧,不能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⑥句蔺相如出使不辱使命,被拜为上大夫,也不能表现其大智大勇的一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阅读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点评:本大题六个小题,有四个小题涉及到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