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知薛,叔孙通从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10:57:2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知薛,叔孙通从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野,说上也:“夫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奏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至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嚾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知今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释:(1)节文:节制修饰。(2)绵蕞:叔孙通制定朝礼时的习仪。绵,指用绳索表示习仪的处所;蕞:指用结所的茅草表示习仪的尊卑位次。 9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令群臣习肄——肄:练习,学习。 B、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就:完成。 C、于是皇帝辇出房——辇:皇帝乘坐的专车。 D、诸侍坐殿上皆伏仰首——仰:向下压,低。 9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a、公所事者且十主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a、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b、若是其甚与 C、a、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b、蒙故业,因遗策 D、a、乃拜叔孙通为太常b、乃使其从者衣褐 9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叔孙通能因时世人情而变的一组是() (1)叔孙通降汉王 (2)服短衣,楚制 (3)叔孙通就其仪号 (4)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5)遂与所征三十人西 (6)乃令群臣习肄 A、(1)(2)(4)     B、(3)(5)(6) C、(2)(4)(5)     D、(1)(3)(6) 9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降汉后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叔孙通察觉到这一点,为博汉王高兴,就换穿按照楚地的习俗裁制的短衣。 B、大臣们饮酒争功,醉了后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坎击立柱,不受简易仪法约束,这引起了高帝的不满,于是叔孙通就劝高帝制定朝廷礼仪,得到了许可。 C、鲁地有两个儒生看不起叔孙通的为人,认为叔孙通兴礼的做法不合古法,怕玷辱了自己,不愿参与,叔孙通嘲笑他们的鄙陋,不懂事世的变化。 D、叔孙通善于因时世人情而变,数次易主,主持制定的尊卑有序的威严仪礼令各级官员惊惧肃敬,从而确立了皇帝的地位。叔孙通也因此提了官职,得了赏赐。 9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译文: (2)、御使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嚾哗失礼者。 译文:

网友回答

91、C 92、D。 93、A 94、D 95、(1)通常一般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臣下愿意去征召鲁地的那些儒生,加上我的学生,共同来制定朝规和礼仪。 (2)御史执行仪礼法规,找出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就带走。从朝见到设酒宴结束,没有敢喧哗失礼的人。 解析: 91、C 、乘车 92、D、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的意思。 93、A(③汉王称帝后叔孙通做的准备,排除B、D; 94、D 95、(1)通常一般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臣下愿意去征召鲁地的那些儒生,加上我的学生,共同来制定朝规和礼仪。 (2)御史执行仪礼法规,找出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就带走。从朝见到设酒宴结束,没有敢喧哗失礼的人。 译文: 叔孙通,是秦国薛郡人。秦时因为擅长文学被征召,当个待召博士。汉高祖二年,率领五国诸侯之兵向东攻入彭城,叔孙通投降了汉高祖。汉高祖五年,天下已经合并统一了,各国诸侯在定陶(地名),共同尊称汉王为皇帝,叔孙通就拟订种种仪式和称号,汉高祖便将秦朝那苛细的仪式和法令,完全除去,改为简单易行的。这时,那般群臣喝了酒,便争论功劳,酒喝醉了,有的就乱吼乱叫,拔剑击砍庭柱,弄得汉高祖非常烦恼。叔孙通了解汉高祖对这般人越来越感到厌恶,便对汉高祖说;“通常一般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臣下愿意去征召鲁地的那些儒生,加上我的学生,共同来制定朝规和礼仪。”汉高祖说:“将来实行起来,会不会有不好办的地方?”叔孙通说:“从前五帝的乐章,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不尽相同。‘礼’吗,是要依循时势的变迁,人情的不同而前来订定他们的礼节仪式的啊!所以夏商周三朝的礼仪,都是依循前朝的礼仪加以减损增益而可让人分辨它们的异同,使得不相重复。臣下的意见,大致想采些古礼和秦朝的礼仪混杂参考来完成朝仪的制订。”皇上道:“可以去试试看,不过要让它容易被了解,度量我能够做得到的你才拟订。”    于是叔孙通派人到鲁去征求得儒生二十多人。鲁地却有二位儒生不肯他走,说道:“你所侍奉的人主已经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复元,又要来制订礼乐。要知道礼乐的所以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你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古道,所以我们不跟你去,你自己去罢,不要污损了我们的人格!”叔孙通笑着说:“你真是一位鄙陋不达世务的书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变迁。”便和所征得的三十人一同向西而来。加上皇上左右的学者,以及他自己的学生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长绳,扎结茅草,表示方位,叫他们在那里排练仪程,练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便来对汉高祖说,“皇上可以前来试看一下。”皇上既来观礼,就叫他们排练行礼的仪式,事后就说:“这些我能做得到。”就命令群臣去学习,这时恰好是汉朝岁首的十月天。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正好改修完成。于是皇帝坐着天子的专车从寝宫出来,百官们就拿着旗帜在传呼清道导引各国诸侯王以下到年俸六百石的官吏,挨次地前来奉承恭贺。而各国诸侯王以下,没有一个不戒惧肃敬的。于是汉高祖说道:“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就任命叔孙通做太常官,另外赏赐他金子五百。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