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深度撞击 彗星探测器释放

发布时间:2021-02-22 16:42: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在距地球1.3亿公里处撞击了一颗叫“坦普尔1号”的彗星,实现了人类史无前例的“惊天大冲撞”。

  彗星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天体,大多数彗星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大部分时间都在远离太阳的地方,那里温度极低,物质的原始形态可以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彗星便成了研究太阳系原始物质形态的一个天然工具。“研究彗星便是研究太阳系本身。”彗星虽然被冰物质包住了原始的物质形态,但在漫长的时空旅行中,彗核表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物质的污染。所以,要得到人类希望得到的最真实的材料,必须通过撞击深入彗星内部“取材”。采用撞击而不是爆破方式,就是为了避免产生化学反应引起彗星物质发生变化,以便拿到原始物质。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表示,目前几乎可以确定彗核中包含太阳系初生时的物质,但其具体成分还有待分析。

  科学家认为,这次“深度撞击”具有两层重大意义:

  第一,在探究太阳系.地球生命起源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天文学家猜想,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大约39亿年前可能都曾受到彗星的密集轰击,而不久后地球上就出现了生命,两者之间可能有联系。远离太阳系的彗星温度极低,上面很可能保留了太阳系最初的物质形态和生命物质,撞击彗星,如果能获得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原始大气、原始太阳系星云结构和状态的相关资料,对于研究太阳系、太阳系相关行星,甚至于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带来形成原始生命所需的有机化合物都有重要意义。对于生命起源,人们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的“本地说”;二是生命从地球外部进入的“外源说”。“外源说”强调,早期地球上缺乏形成生命的化合物,但形成生命所需的许多复杂分子早已存在于星际或行星际空间,这些复杂分子附着在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小天体上,这些小天体或碎片经常进入地球,可能为地球带来形成原始生命所需的有机化合物。不能排除的是,彗星一次偶然的撞击地球,可能把一些形成地球生命的原始物质带到了地球上。如果“深度撞击”能撞出一些有机化合物,就可能为生命起源的“外源说”提供证据,有助于人类接近生命起源的真相。

  第二,演练“保卫地球”之战。地球历史上有过多次生物灭绝,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彗星撞击地球是造成地球物种灭绝的原因,但可以确信的是,如果有一颗足够大的彗星撞击地球,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将无法生存,人类也不例外。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文明面临的毁灭性威胁可能来自太空中小行星的撞击。科学研究表明,一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威力与地球上所有核武器爆炸结果相当。为此,科学家提出“保卫地球”的思路是:先发制人,在太空将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击碎或迫使其改变运行轨道,确保地球安全。这次撞击彗星行动,检验了人类在太空深处实施“远程”打击的能力。撞击的成功,无疑为我们保卫地球安全增添了一份信心。

(选自《半月谈》,有删节)

(1)

下列不能作为科学家选择彗星进行深度撞击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

彗星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天体。

B.

彗星大部分时间都在远离太阳的温度极低的地方,物质的原始形态可以长久保存下来。

C.

彗核表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物质的污染。

D.

深度撞击可以避免产生化学反应引起彗星物质发生变化,以便拿到原始物质。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因为彗星内部将太阳系原始物质形态完全保存了下来,所以说“研究彗星就是研究太阳系本身”。

B.

地球上生命的出现与大约39亿年前可能曾受到彗星的密集轰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C.

对于生命起源,无论是“本地说”还是“外源说”,目前都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各自的观点。

D.

如果一颗像“坦普尔1号”那样足够大的彗星撞击地球,那将给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和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美国“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通过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地改变了这颗彗星的运行轨道,解除了它对地球的威胁。

B.

美国科学家几乎可以确定彗核中包含太阳系初生时的物质,一旦这些物质成分确定,可能为人类研究生命起源提供证据。

C.

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人类只有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击碎或迫使其改变运行轨道,以确保地球安全。

D.

这次撞击彗星行动的成功,为人类有效地避免将来因各种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可能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网友回答

答案:1.D;2.C;3.B;
解析:

(1)

(D项只能作为为什么采用撞击而不是爆破方式的理由)

(2)

(A项以偏概全,文中说物质的原始形态可以长久保存下来,但没有说“完全”;B项或然必然不分,原文只说二者可能存在着联系,另外,“密切”一词也夸大了事实;D项无中生有,原文未交代“坦普尔1号”有多大)

(3)

(A项无中生有,“改变了这颗彗星的运行轨道,解除了它对地球的威胁”在原文中没有根据;C项“只有”一词使用不当,“先发制人”只是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思路,但不是唯一思路;D项夸大事实,原文只说“为我们保卫地球安全增添了一份信心”,不能说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