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①面向未来 ②工业化之路 ③纺织工业
材料二 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限制工商业活动,勒令私营企业主上缴企业和几乎所有收入,从1930年起,斯大林发动“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下令取消租让制和租借制,将企业收归国有。1930年,党中央作出决议,规定全国在1~2年内实现全盘集体化,对富农剥夺财产,扫地出门、逮捕、镇压或流放。到1937年,工业中的私有制企业已被彻底排除,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占99. %,农业中全国93%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拥有全部耕地的99.1%。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建成”。不久,联共(布)十八大进一步宣布,苏联已完成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2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1967年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正在向共产主义转变。
材料三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严格说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最终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巢臼。自1949年起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回答,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他是采取什么手段“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的?
(3)材料中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对当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什么特点?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这样的认识对同一时期的改革进程和苏联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不良影响?
(4)依据有关史实,概括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5)综合上述,你认为有哪些基本的经验教训?
网友回答
答案:(1)联系: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标准: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手段:行政命令和阶级斗争的手段。(3)特点: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了超前的认识,犯了左的错误。不良影响: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改革成效不大。这样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使苏联的社会矛盾逐步加深,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4)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1956年八大为主要标志,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0年代末,党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经济困难;60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导致了“文革”十年内乱,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5)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