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写 完 听 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和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大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季老用“润物细无声”反衬“楼上滴下来的檐溜”“打出声来”。他认为,雨敲铁皮的声音极为令人讨厌,必须除去而后快。 B.作者之所以感到“死文字”“活了起来”,似乎又充满了活力,主要是听到了令自己怡情悦性的雨滴声,触发了创作的灵感。 C.文章引用章用回忆表弟的“闻雨”诗,写到林黛玉喜欢李商隐的“听雨”诗,旨在说明:同样是听雨,但感受却是因人而异的。 D.结尾“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的句子极富诗情画意,饱含作者对麦田逢春雨、麦苗遇甘露的无限欣喜之情。 E.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质朴中点缀瑰丽,通俗中不乏生动,直白中包容隽永,浅易中蕴涵深刻,娓娓道来间又生出些许风趣。 (2)从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文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引用宋代蒋捷的听雨词写出了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首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像“拉家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A、C (2)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听雨”过程中的无限喜悦之情和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排比,把听雨时的喜悦比作似“饮了仙露”、“吸了醍醐”,生动有趣地把听雨的感觉写得淋漓尽致;把雨声的慢急、高低、响沉、断续等比作金声玉振、黄钟大吕、珠落玉盘、珊瑚沉海,说成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起鹘落等,形象传神地状写了雨声的美妙动听。(言之成理即可) (3)蒋捷通过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的听雨,写出了青春已逝、人生易老的感怀,表现了自己处境的极端孤寂、凄凉和心情的极度萧索,抒发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慨叹。 作者引用这首词,一是印证“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二是用蒋词中所蕴的“孤寂、凄凉、萧索”之情与作者自己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成对比,表明自己面对“悲欢离合”,能够表现得坦然、乐观、豁达。(言之成理即可) (4)本段文字表明,作者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从小就对劳动非常热爱,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关心农民和农业生产,想农民和农业之所想,急农民和农业之所急,时刻关心农民的生活,渴望农业的丰收。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大知识分子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意以及博大的胸怀。 1(A“他认为,雨敲铁皮的声音极为令人讨厌,必须除去而后快”错。注意第③段段首的转折意味。C“旨在说明:同样是听雨,但感受却是因人而异的”属牵强附会,原文无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