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谚语5则,谚语搜集

发布时间:2020-07-09 12:26:54

搜集谚语5则,谚语搜集

网友回答

◎【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比喻群众失去首领,即不能有所行动。
  ◎【深山出俊鸟】比喻穷乡僻壤也会出现相貌俊秀或有才干的人。
  ◎【人来投主,鸟来投林】比喻人择主而事,择地而居。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谋取钱财而不惜生命,就像鸟为了觅食而丧生一样。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比喻作事积极或及早者,能获得利益。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比喻人很难改变他原始的身分。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鹰和鹞子的脚互相抓住,正好像铁环一样互相紧扣在一起。比喻两人十分亲密而不肯分离。
  ◎【偷鸡不著蚀把米】比喻想占便宜,结果反倒吃了亏。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人宁可在小场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场面为人所支配。
  ◎【菱角磨作鸡头】有稜有角的菱角被磨成圆滑的鸡头。比喻人历经众多苦难挫折。
  ◎【公鸡给黄鼠狼拜年】凶多吉少。黄鼠狼喜欢吃鸡,公鸡向黄鼠狼拜年,必定大难临头。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喜食鸡,故比喻人不怀好意,别有居心。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鸡狗的叫声都能听到,但至老死都不相往来。
  ◎【鸡儿不吃无工之食】比喻人不能无缘无故接受优待或赠与。
  ◎【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比喻至亲虽受委屈、责难,但仍不肯离去。
  ◎【旗杆上绑鸡毛】好大掸子。比喻胆大包天。
  ◎【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比喻事生有因,唯有自己先做错,别人才会来欺侮。
  ◎【三更灯火五更鸡】比喻勤奋刻苦,晚睡早起。
  ◎【野鸡戴皮帽儿】充鹰。意指野鸡戴上皮帽子假装是老鹰。讥讽人冒充主人或自以为了不起。
  ◎【鸡蛋里挑骨头】比喻故意挑剔。
  ◎【拿鸡蛋往石头上碰】【鸡蛋碰石头】 比喻自不量力,自讨苦吃。
  ◎【拿著鸡毛当令箭】部属欺上瞒下,滥用职权,公然发号施令。比喻玩弄权术。
  ◎【不管讲鸡讲鸭,我只讲鹅】 全句指不管别人说什麼,我只一味胡说八道。

网友回答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太多了。。。省略。。。
    由来 例: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回答者:三叶す草草 - 试用期 一级 9-5 19:01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0% (0) 不好
    100%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呀
    评论者: qzgb叉烧包 - 助理 二级
    好呀
    评论者: 415978287 - 试用期 一级
    好呀
    评论者: 415978287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2 条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