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档案

发布时间:2020-07-08 23:36:07

茅盾文学奖

网友回答

名号——原名沈德鸿,笔名有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明、东方未明、石萌等
  出生地——浙江嘉兴桐乡
  出生日——1896年7月4日
  逝世日——1981年3月27日
  职业——作家、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身世背景——茅盾出生在浙江乌镇,这个古老又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给了茅盾良好的生活环境。茅盾的家族是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其祖父是名秀才,父亲沈永锡是中医郎中,母亲陈爱珠出生在中医世家,是乌镇名医之女,知书达理。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她通晓文史,爱读小说,性情温良而刚强,思想开明而有远见。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逝,其母便独自担负起抚育两个儿子的重任。茅盾的母亲善于接受新事物,她对子女教育严而有格,这对茅盾以后的文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个人经历—茅盾虚岁5岁时,父母便商量给儿子启蒙,他们亲自教儿子,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都涉及,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影响。随后,茅盾在受维新运动影响的小学读书,并表现出出色的文学才思。茅盾在湖州中学读书的时候,深受文学的熏陶,同时年轻老师的反清思想的灌输使其萌芽革命思想,这对其写作之路具有深远的影响。1913年,茅盾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在北大预科的三年中,茅盾在外籍老师的辅导下,较为系统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学习了世界历史,开拓了广大的视野。毕业后,茅盾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在商务印书馆负责《学生杂志》期间,茅盾倡导革命思想,奋斗自立,青年茅盾的思想开始悄悄崭露。随后,他接手《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不久正式接编《小说月报》,提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1921年7月,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由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是第一批党员。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茅盾开始文学创作,并逐渐迎来了文学创作的丰收期。
  长篇小说——《子夜》《虹》《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第一阶段的故事》《锻炼》
  中篇小说——《一个人的死》《少年印刷工》《三人行》《劫后拾遗》《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他们的儿子》《路》《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保施》《创造》《大鼻子的故事》、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野蔷薇》《林家铺子》《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宿奔》《色盲》《喜剧》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买豆腐的哨子》《人造丝》《鞭炮岁月》等
  童话作品——《寻快乐》《大槐国家》《书呆子》《兔娶妇》《驴大哥》《金龟》《怪花园》《飞行鞋》《蛙公主》等
  戏剧作品——《清明前后》
  创作特色——将茅盾的作品,尤其是小说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它们具有“编年史”的特色,这种史诗性表现在文学作品的结构上和构思上。这种史诗性重要的表现就是时代性。在创作方法上,茅盾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反映时代与现实的题材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同时他不拘泥于一种创作手法,而是同时吸收其他手法的精髓,使他的现实主义手法有更大的开放性、包容性。茅盾的小说结构和文体匠心独运,他十分重视小说的结构,为了体现时代性,常采用网状型的结构,采用多条线索,结构严谨,网罗万象。茅盾常采用中小篇小说的体裁,同时他的短篇小说篇幅较长,生活容量巨大。此外,他的作品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象征、暗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以此深度表现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增强其艺术表现力,也加大了作品主旨的深度。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