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章,用现代文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12:24:53

用现代文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网友回答

(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答案:⑴ ①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
  ②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
  (2)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⑴ 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2)孔子有怎样的富贵观?
  (三)(1)①对正道笃信不疑,勤奋好学,至死坚守,努力护持。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2) 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
  (四)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答:(1)【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2)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五)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1)①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②所以,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2)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翻译下面句子
  (1)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3)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
  (六)[译文]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3)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须提高正当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符合仁德。
  (七)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 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3)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七)答:【译文】【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一边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让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把遇到老人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子路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已经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使自身不受玷污,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职责,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3)因为洁身自好是消极避世的做法,没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心。
  (八)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3)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八)答:【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贫穷却仍然快乐,富贵却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知道未来。”
  (3)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九)子曰:“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①。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注解:①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1)翻译划线的句子
  (2)孔子和其弟子的话体现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九)答:【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2)共同之处: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
  (十)定公问:“①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②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1)翻译划线的句子
  (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主张。
  (十)答:【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2)主张: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
  (十一)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①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①。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翻译划线的句子
  (2)孔子的话你赞同吗?说说理由。
  (十一)答:【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2)是否赞同: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按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孔子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
  (十二)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①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②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解:①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②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翻译划线的句子
  (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主张。
  (十二)答:【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主张】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十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1.7》)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十三)答: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十四)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2.3》)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
  (十四)答:1、①孔子说:“当政者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安居其所,而其他众星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②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有羞心而且归顺。
  2、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十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治长5.9》)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治长5.10》)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就以上两段话,说说孔子为何大加赞赏颜回?他在这里提出了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十五)答:1、①“我怎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②“腐朽的木头经不起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嘛,有什么可责怪的呢?” 2、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会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赏,而且他希望其他的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在学业上尽可能事半功倍,在这里他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
  (十六)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六)答:(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十七)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七)答:1、(1)出仕就去实行我的主张,否则就把它收藏起来,等待时机,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点罢了。(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丢了性命也不后悔,我不同这样的人共事。 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十八)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路》)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文中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八)答:1、(1)年轻时,血气未稳定,要警惕的是贪恋女色;(2)到了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的是贪得无厌。
  2、人应该要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⑴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译文:
  ②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译文:
  ⑵子张在文段中提出什么样的交友原则,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答案:⑴①可以相交的就和他叫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②这和我所听到的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好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⑵子张认为交朋友的标准不能太苛刻,贤人可以做朋友,普通人也可以做朋友,如果一味“高攀”,那么就交不到朋友。
  参考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