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州常山雩泉记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7:05:33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1—5题。 密州常山雩泉记 苏  轼        常山①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①常山位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南10公里处。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神食于斯民,固宜也                      食:祭祀        B.皆应如响                                            响:回声        C.吏有能闻而哀之                                 哀:痛苦        D.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               恃:依靠,依仗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齐彭殇为妄作                                    D.舞幽壑之潜蛟 2,4,6  4.下列有关《密州常山雩泉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山与东武郡相邻而居,从山上看城,城好像就在山脚下;从城中看山,山好像是在城的上面一般,百姓日常起居时都会看到它。 B.常山因为每当大旱之年应验百姓祈祷之事而被百姓信服并依赖,故而谓之有常德,命名为常山。 C.苏轼写作《雩泉记》的目的是记叙常山雩泉命名筑亭始末事,慨叹官不为民所用所依的现实,勉励地方官吏应当为民办实事。 D.苏轼的游记散文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本文即是一例。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斜事边抒发感慨,与《兰亭集序》手法相同。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 ②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网友回答

1.C 哀,同情。 2.D 连词,因(A兼词,于之;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B连词,于是,就:判断动词,是。C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指自己); 3.B名词动用(A名词意动用法,C形容词意动用法,D动词使动用法); 4.D(先叙事,后抒发感慨,不是夹叙夹议。) 5.①这座山之所以能够使它的恩德常在,(只要百姓祈祷)就出现云彩下雨,从而取信于这里的百姓,原因估计大概就在这里哪。 ②苏轼我因此在神的面前感到惭愧,就写了《吁嗟》这首诗,来赠送给东武的百姓,让他们唱诗来祭祀神灵同时勉励官吏。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