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下一句是什么,百尺竿头下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下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7-11 08:14:25

百尺竿头下一句是什么,百尺竿头下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下一句是什么?

网友回答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意指学问、成绩等达到很高程度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语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网友回答

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意指学问、成绩等达到很高程度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
  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
  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4、原文
  百尺竿头:唐·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典故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号招贤大师,人们称他“长沙和尚”,他经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千里之行故事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扩展资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一个眼下连干部工资都发不出来的贫困县,却喊出了“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口号;一个交通不便、没有一家像样企业的内陆县,却早早提出了若干年后城镇人口达到40%的目标;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现在已经准备出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宏伟规划”……
  年底年初,各地都在谋划新的发展思路。尤其是党政领导刚刚换届的个别地方,规划的基调唯恐不高,目标唯恐不大,口号唯恐不响,认为这样的规划才算“开拓创新”,才算“不落伍”,才算“到位”。
  高起点、高标准、科学严谨的规划,的确可以起到指明方向、鼓舞士气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全国人民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然而,各地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确立本地区的发展思路时,还需要注意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际上,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因为党中央清醒地看到,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新当选的中央领导在十六大结束后,首先就到西柏坡,振聋发聩地提出 “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意义也在此。
  因此,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是口号喊得越响越好,速度定得越快越好,指标提得越高越好。尤其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划,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既考虑到有利的因素,也要考虑到不利的方面和各种风险。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要脚踏实地地制定出“跳起来摸得着”的发展目标,不可互相攀比,层层加码,到头来所谓规划成了“空头支票”,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威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用十六大精神,推动当地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实感受到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坚实脚步,增强对10年、20年后祖国美好未来的信心,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