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文言文注释及翻译,古文 投笔从戎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0-07-10 03:41:21

投笔从戎文言文注释及翻译,古文 投笔从戎的翻译

网友回答

出处; 南朝·宋·
  《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
  。”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释;
  的 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原文:
  《
  》: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
  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五年。兄固被召诣
  ,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
  、
  立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
  五年),哥哥
  被征召做
  ,
  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
  、武帝时期的
  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出处; 南朝·宋·
  《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
  。”

网友回答

译文: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
  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
  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立功封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出处:东汉·范晔《后汉书·班超列传》。
  原文:班超,班固之弟也。少有大志,涉猎书传,能辩。永平五年,兄固被召,为校书郎,超与母随至京城。家贫,超为官佣书。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之赏,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果奉使赴西域,竟立功封侯,史留名。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出自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中的《班超传》。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
  二、赏析
  据《班超传》记载,在之后两次出使西域中,班超凭借自己出色的才能以及口才成功瓦解了西域各国的势力,平定了西域各国,使得西域诸国归顺东汉朝廷,致使时隔五十六年后,西域与中原再次建立了联系。
  班超弃笔从戎是个正确的选择,军队给了他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并且让他得以建功立业,被封侯,并为国家的安全与各民族的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超投笔从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投笔从戎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