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刘仁轨为给事中,与中书令李义府不协,出为青州刺史。时有事辽海①。义府通仁轨运粮,果漂没,敕御史袁异式按之。异式希义府意,遇仁轨不以礼,或对之猥洩,曰:“公与当朝仇者为谁?何不引决?”仁轨曰:“乞方便。”乃于房中裂布,将头自缢,使与掩扇。少顷,仁轨出曰:“不能为公死,刘仁轨岂失却死耶!”坐此除名。大将军刘仁愿克百济,奏以为带方州刺史。仁愿凯旋,高宗谓之曰:“卿将家子,处置补署,皆称朕意,何也?”仁愿拜谢曰:“非臣能为,乃前青州刺史教臣耳。”遽发诏征之,至则拜大司宪御史大夫也。初,仁轨被征,次于莱州驿,舍于西厅。夜已久,有御史至,驿人曰:“西厅稍佳,有使止矣。”御史曰:“谁?”答曰:“带方州刺史。”命移仁轨于东厅。既拜大夫,此御史及异式俱在台内,不自安。仁轨慰之曰:“公何瘦也?无以昔事不安耶?知君为势家所逼,仁轨岂不如韩安国②。但恨公对仁轨卧而洩耳。”又谓诸御史曰:“诸公出使,当举冤滞,发明耳目,兴行仁义,无为烦扰州县而自重其权。”指行中御史曰:“只如某御史,夜到驿,驿中东厅西厅复有何异乎?若移乃公就东厅,岂忠恕之道也!愿诸公不为也。”仁轨后为左仆射,与中书令李敬玄不协。时吐蕃入寇,敬玄奏仁轨征之。军中奏请多为敬玄所掣肘。仁轨表敬玄知兵事,敬玄固辞。高宗曰:“仁轨须朕,朕亦行之,卿何辞!”敬玄遂行,大败于青海,时议稍少之。始,仁轨既官达,其弟仁相在乡曲升沉不同,遂构嫌恨,与轨别籍。每与县祗③奉户课④,或谓之曰:“何不与给事同籍?五品家当免差科⑤。”仁相曰:“谁能向狗尾底避阴凉!”兄弟以荣贱致隔者,或为至戒。(《大唐新语·卷十一》) [注]①辽海:渤海,泛指辽东滨海之地。②韩安国:汉武帝时材官将军,败于匈奴,天子怪罪,让被他罢职的人去接替他,韩郁闷而死。③祗:敬。④户课:户税。⑤差科:差役和赋税。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中书令李义府不协协:和睦B.遇仁轨不以礼遇:见到C.何不引决引决:自杀D.诸公出使,当举冤滞冤滞:滞留未申的冤案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仁轨曰:“乞方便。”B.处置补署,皆称朕意C.发明耳目,兴行仁义D.军事奏请多为敬玄所掣肘以下3、4题的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3.①敕御史袁异式按之②坐此除名[ ]A.①李义府派御史袁异式去逮捕他②因为这个罪被免官B.①李义府派御史袁异式去审问他②因此被免除罪名C.①朝廷派御史袁异式去审问他②因为这个罪被免官D.①朝廷派御史袁异式去逮捕他②因为被免除罪名4.①时议稍少之②兄弟以荣贱致隔者,或为至戒[ ]A.①社会上的议论渐渐少了 ②兄弟二人因贵贱不同而终至分家,相互间产生戒心B.①社会上的议论渐渐少了 ②兄弟间因为富贵和贫贱不同而产生隔阂,或许可以成为后人极好的鉴戒 C.①当时的舆论对仁轨有些看不起 ②兄弟二人因贵贱不同而终至分家,相互间产生戒心 D.①当时的舆论对仁轨有些看不起 ②兄弟间因为富贵和贫贱不同而产生隔阂,或许可以成为后人极好的鉴戒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刘仁轨性格坚毅,处事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不能为公死,刘仁轨岂失却死耶 ②非臣能为,乃前青州刺史教臣耳 ③知君为势家所逼,仁轨岂不如韩安国 ④若移乃公就东厅,岂忠恕之道也 ⑤时吐蕃入寇,敬玄奏仁轨征之 ⑥其弟仁相在乡曲升沉不同 [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刘仁轨任青州刺史时,被李义府以权陷害,后来在征伐百济时显露才能,受到高宗赏识,拜为大司宪御史大夫。 B.刘仁轨任大司宪御史大夫后,对曾无礼于自己的袁异式和某御史并未挟恨报复,对他们批评适度,告诫诚恳。 C.刘仁轨出征吐蕃,李敬玄出于私怨,多方牵制干扰;刘仁轨便向高宗举荐他统兵,他无奈出征,结果大败。D.刘仁轨任高官后,嫌弟弟无能,和弟弟分家,不允代其交纳租税,兄弟间相互怨恨.不能和睦相处。
网友回答
答案:B;C;C;D;A;D解析:1.B; 2.C;3.C;4.D;5.A;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