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红三部曲的影评啊
推荐回答
——我对《蓝》的解释 一场车祸,朱丽失去了丈夫和五岁的孩子,自己也差点命归西天。她能下床走动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碎医院药房玻璃,打算吞药自杀。出院后,她卖房子、立遗嘱,提前料理后事,准备去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动身前夜,请来追求她多年的男友,主动和他作爱,算是给他的报答,也是她告别过去一切的最后一个仪式。 她和过去断得那么决绝,走的时候连著名音乐家丈夫的手稿也不要了。从前的物品,她只带了一个兰色的风铃。对她来说,家庭毁灭了,一切都没意义了。她只有一个念头:等待死亡到来。 尽管她想与世隔绝,可是现实生活却总是防不胜防地侵入:深夜街头暴力受害者,逃进她的屋,却把她关在门外;邻居要求她签字同意驱逐一妓女出楼;还有,丈夫的音乐不时在耳边响起,等等。她想起母亲。母亲过等死的生活已经很多年了,不知她是怎么过来的。她去看望。她母亲整天守在电视机前,连女儿也不认识了,以为是自己的妹妹。这等死的日子是可怕无聊的。 因绝望而等死的生命是那样沉重。 每当她陷入矛盾、痛苦、挣扎,她就跳进蓝色的水池游泳。在这里,水是生命的象征,蓝色代表了自由和灵魂的宁静。生命没有意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和灵魂的宁静。 她的男友终于找到了她,可是别人的爱,并不能唤起她回归生活的热情。 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她等死的态度。她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她的男友公布了她丈夫的手稿。这部名为《欧盟协奏曲》的手稿,原打算欧盟成立时,在欧盟十二个国家的交响乐团同时演出。她的男友宣布要续完这部作品。从电视中,朱丽还看到她丈夫生前的照片,身边挨着一个亲密的女友。 她不同意男友完成她丈夫的作品,说这是私人的。但她的男友却说这是公众的,坚持要完成它。她打听她丈夫照片中的女人是谁?她和丈夫的情人见面时,这位女律师问她:“你恨我吗?”她回答:“我不知道。”当她发现女律师怀着她丈夫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回家后立即停止出售房子,把它送给丈夫的女友。朱丽改变了在绝望中等死的态度,重新唤起了生活的热情,她看到丈夫的生命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消失,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在延续。因此变得积极昂扬起来,不但主动帮助男友完成她丈夫的遗作,而且投入新的爱情中。 导演奇斯洛夫斯基似乎想告诉我们,孤立的生命是没有意义而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纳入到他人生命的链条中,才能获得价值和意义,也才有自由可言。由此,他也回答了欧盟团结以至人类的团结问题。 朱丽发生这转变的契机是她偶然从电视中看到她男友公布她丈夫的遗作和照片,而这偶然又正是她去色情场所帮助同楼的妓女撞上的。导演似乎在暗示:善良是她得以改变的根基。正如她丈夫的女友在接受她赠送的房子时说:“你丈夫生前老在我面前夸奖你,说你善良得谁都可以依靠你。” 《蓝》的思考是深刻的,但是传递这思考的故事结构却是脆弱的。因为我们难免要问:假如她没有遭遇这变故,她的家庭完整存在,她还有可能将生命的热情、对人的爱,扩展到家庭之外吗?她还能做到不妒忌她丈夫的情人吗?在这疑问面前,《蓝》的思想就悬空了。 怎样才能将人的善良和爱心扩展到家庭之外,中国儒家文化几千年来没解决好,《蓝》也没真正解决红:对爱的肯定和盼望基斯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爱。而我们或许都是博爱的,因为我们总是在目光中显露出慷慨……”《三色》之《红色情深》就是这样一部以博爱为主体的影片:学生兼模特瓦伦蒂娜总被对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学毕业生奥古斯特发现了他的恋人在与其他男子缠绵,纯洁的爱情被践踏了;命运中的偶然将窥听他人隐私的退休老法官卷入复杂矛盾之中……影片中还加入了许多次要情节:老法官卑劣地监听电话、少年马克发现自己私生子身份后堕落吸毒、家庭的背叛、爱的背叛、冷酷的母女亲情、不可告人的毒品交易。正如笼罩全片的灰色调子(在《蓝》中导演大量使用了蓝色滤色镜,但在《红》中却并没有),人物都处在难以摆脱的复杂的矛盾纠葛当中,生命是那样冰冷孤独。然而,红色仍然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场会有一抹的红色引入眼帘。《红》在光线和取景上比另外两部更讲究,每一场景都会有意味深长的镜头出现,尤其是色彩,几乎被当成一种语言在使用。红色的车灯象征危险;咖啡店榨汁机上的红色樱桃象征精神创伤;红色夹克象征记忆中的爱。另外,夺目的吉普,小店的招牌,那本砰然坠地的书的扉页,动物医院里的半扇虚掩的门,庞大广告街景,灾难后屏幕上定格的现实与过去惊鸿一瞥。这些奇异地融合在影片中的红色不时提醒我们:影片传达的本质内容正是这不经意中出现的醒目的“红”,深情的博爱的红。一 爱与救赎圣经上说:爱我们的邻人。基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延续的他一贯的对神的崇敬之情,整部影片就以“爱”为核心展开。影片中老法官提出一个问题:存在真正的爱吗?当瓦伦蒂娜说帮助购物可以让那位孤独的母亲好受些,老法官嘲弄似地指出瓦伦蒂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内疚感,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些。实际上是对爱的一种否定——人们的所谓爱的行为从根本上是为了自己。影片中出现新老两代法官显然不是偶然的,他实际上扮演着审判者的角色——用窃听电话的方法对邻居们为人所不知的罪恶行径进行审判,他只是无力改变什么。笃信这一观点的老法官生活在空虚灰暗之中,但注定有红色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瓦伦蒂娜的到来使他对这一观点产生质疑,“你走后我告诉自己真恶心”,他停止了监听并去报了案。随着与瓦伦蒂娜的进一步交流,他终于看到了光明。实际上瓦伦蒂娜是在道义上对老法官进行审判,而与老法官经历相似的年轻法官奥古斯特又成为对老法官进行法律审判的第三个审判者。然而仅仅是审判远远不够。记得最后定格镜头中的那一片红色是什么吗?是救生员的红色救生服,它含蓄地指出红色的根本目的——“救赎”。红色的博爱!红色的救赎!人不是生来自私的,老法官说爱别人是为了让自己好受,正因如此我们在爱别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我们自己。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桔黄色的车灯似乎象征着人们的爱心,对世界产生怀疑时,灯的电池耗尽熄灭了,而重新燃起希望的老法官对瓦伦蒂娜说:“电池我已经装好了。”生活是艰难的,再阳光的地方也会有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不能因为阴暗就去否定生活,因为得不到爱就去否定爱。也许你的邻居或偶然与你擦肩而过人就是你寻找的爱人,但——咫尺天涯。影片开头那段电话线路的推轨镜头,音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对话,默认了电话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的确给人带来的方便,然而电话两端的人不也是咫尺天涯吗?人们无法在电话上进行心与情感的交流,反而平生了许多误解与猜疑:瓦伦蒂娜每一次和男友打电话都会被对方怀疑质问。高科技成了人们疏离的载体,正是这种现代世界的生存状态使人们之间更加难以沟通,各自遭遇着爱的冷淡、荒芜、失落和绝望,于是产生了罪——源于爱的罪,这种罪可能无法被审判,但可以被爱救赎,只要我们更加坦诚、更加有包容力,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希望。正如导演所说:人类遵守种种戒律,并非怕上帝惩罚,而更重要的事出于人性的需求,人总要设法超越自己,这是一切道德教化的最后目的,不是为了讨好神,或是讨好人。二 宿命与轮回贯穿影片始终的由女高音和管弦组成的空灵音乐告诉我们,世界是玄妙的,必然与偶然,宿命与抉择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故事是由那样多的偶然连接而成:掉下的书正好翻到了考试题目,广播坏了于是撞到了法官的狗,因为买烟而错过了女友的电话……反复出现的赌博机似乎预示着这一切只是巧合。然而瓦伦蒂娜却说:我知道为什么会赢。于是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这些真的只是巧合?很显然,影片实际上被打上了深重的宿命论的烙印。瓦伦蒂娜对男友说,要不是她中场休息时跑出来,他们就没法认识。的确如此,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正是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改变了你的一生。可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那些都是巧合吗?如果是命中注定呢?书带注定会断,广播注定会出毛病,希旦注定会在那时跑出来,老法官和奥古斯特的命运注定相同……这种奇妙的宿命在海难获救时达到了顶峰:红色背景上瓦伦蒂娜惊魂初定的面孔,恰巧和她那幅“生命一息”的广告招贴完全吻合,仿佛冥冥早有预示。“轮回”是影片除了宿命以外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奥古斯特斯就是老法官三十年后的一个轮回:轮回的金发女友、轮回的落地的书、轮回的背叛,甚至轮回的生物——生了小狗的希旦,似乎接下来的就是轮回的空虚无奈——奥古斯特也会像老法官一样孤独一生。老法官说:“我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你也可以选择说或者不说,但结果都是一样。”我们仿佛被一种神的力量所笼罩,在宿命之中的人显得那样脆弱无力:爱脆弱得不堪一击,幸福总是紧连着痛苦,聚散无常,拥有和缺失都无从掌握,就像本来预测的晴朗天气会忽然狂风大作。在命运的操纵下,三个生活在同一时空的个体彼此独立而交叉,衍生出不同的生命事件,但他们的命运却彼此纠结和影响:心灵相通的瓦伦蒂娜和老法官生在不同的时代,重复老法官命运的奥古斯特和瓦伦蒂那是邻居却互不相识。太多好事、坏事每天在发生,而你或许就在他们旁边,多数的事你无能为力,因为你毕竟不是上帝。于是老法官就什么都不在乎了,他监听光鲜衣着下的阴暗的丑行,目睹着人性的丑恶虚伪,嘲笑一切所谓的善良和美好。他改变不了什么,他什么也没有得到。老法官告诉我们,生活没有完满,上帝也会犯错误,导致他和瓦伦蒂娜错过了三十年,他对生活彻底失望。于是瓦伦蒂娜告诉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人性本非恶,只是难免软弱,有些事你可以选择不要放弃。他们两个人的心灵互相交汇影响,让观众停留在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之中。暴风雨中总会有人死亡、失踪,但也总会有人获救。片尾瓦伦蒂娜和奥古斯特并排走出,偶然相依,一成不变的重复就此被改变,是否意味着他们修正了上帝犯下的错误,终于能在一起了呢?总之,影片在展示了宿命的绝望后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给我们留下了希望。就连老法官沉寂的心也在期待那一束希望的阳光,仅仅一分钟的光明,却如此美丽,是否“爱”也是可以轮回的呢?三 生命的美学伸出你的手,世界变得不一样了,以人类命运为起点,人的堕落与跃升的路径,都可能在这一念间改变:那一念,会以撒旦的分身介入历史,或是承袭上帝造物的流程,我们也许可以决定。正如基斯洛夫斯基所说:“什么都是命中注定,我们只能把握今天。”瓦伦蒂娜和老法官的手掌隔着车窗相合,那一刹那,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消失了,两个人的心灵融合了。那个在《蓝》中出现的颤巍巍的老太太,老是够不到回收箱,不能把玻璃瓶塞进去,女主角看见了,但视而不见;《白》中的男主角也看见了,只能示以同情:瓦伦蒂娜看见了,毫不犹豫地走上去,帮她把瓶子投进回收箱。在一部部对生命充满破碎和悖离感的描绘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终于表达了他对爱的肯定和盼望。爱人如爱己,很多情况下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总能用爱去改变些什么,拯救别人,也拯救自己,一幕幕纷繁芜杂过后,呈现出一副华彩乐章——救赎,生命的美,也许就在于此吧白色情迷》:为自尊而自虐的宿命 那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波兰人,在法庭上因语言不通而陈述被法官打断,他无奈的抗议道:“平等何在?”这里面道出了平等的名存实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么讽刺的口号,金钱、地位、种族甚至男女都毫无平等可言。 卡洛在法国丧失了一切,财产、妻子、住房,甚至连象征着男性尊严的性能力也丧失了,落魄街头,更四处被通缉。可谓了无生趣,然而最终他还是活下来了,或许因为那一份不屈的自尊,让他几经磨难,回到了祖国波兰,戏剧化地成了富翁,并恢复了性能力,唯有波兰,他才如鱼得水。 但是又如何呢?法国的那一次屈辱,成了此生无法抹去的污点,对于前妻的思念与愤恨,依旧久久难平。耳边时时回响着电话里多明尼在床上欲仙欲死的呻吟。痛苦还在,辗转难眠,睡梦中的言语,竟一次次地把伊人的名字唤起。 或者,爱之深,恨之切。如果男女双方各自代表着生命一半的话,那么卡洛对多明尼的爱恨交加,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爱恨交加呢?毫无来由的爱,挥之不去;伤透自尊的恨,也无法释怀。他最终诈死,把多明尼骗到波兰,让多明尼在依稀之间与他享受了一次鱼水之欢,表达了自尊,又让多明尼受了牢狱之灾。 然而卡洛为何却高兴不起来呢?当初离婚时对自己不平等,今日多明尼的牢狱之苦,对她又何尝平等呢?报复过后,一切平等了么?似乎没有。卡洛泪流满面的脸上,分明满是失落愧疚,你扎我一刀,我再扎回你一刀,受伤只是由一个人扩展到两个人,伤口依旧在汩汩流血,而心灵的痛楚却仍在不断加深,爱恨依旧交加,只是对象换了位。 或许爱之可贵,必须在痛之深沉里得到印证,正如同米科拉伊在卡洛虚开一枪之后,突然不想再死,生之美妙竟要再死之恐惧里得到印证。卡洛在报复之时,对多明尼的爱意不减,甚至日日加深,然而他仍然行动了,自尊的极致,竟演绎着如自虐般的伤害,明知痛苦,却为何一意孤行? 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单纯写实的方式描述着这一则故事,没有《蓝色情挑》中那种忧伤曼妙的表现主义,却传达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孤独。在法国流落街头的困苦,在波兰日日奔忙的贫乏,时时困扰着卡洛的心情,做人竟是这般渺小可怜,身边所有的人,即使再亲近,也只不过时人生旅途里与自己擦身而过的路人而已,内心里的空虚,唯有靠那一份不切实际的爱意来填补。因此不管多明尼如何狠心绝情,都无法让卡洛把相思忘却。不被所爱的人认同,那一份畸形的自尊,只能走向报复与自虐,这里面,平等只能沦为空谈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