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当年做成的选择是正确的吗,为何会引来杀身之祸?

发布时间:2019-09-16 13:17:06

荀彧当年做成的选择是正确的吗,为何会引来杀身之祸?

推荐回答

荀彧,字文若,出身名门(颍川四大家族中的荀氏家族),最早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下任职,在普通人看来,袁本初背景显赫,又能折节下士,待文若为上宾。良禽择木而栖,荀彧这只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荀彧不这样认为,“绍终不能成事”,东汉初平二年(公元219年),荀彧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弃袁绍,投曹操。把自己的未来和整个荀家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个峥嵘未露的曹操身上,他坚定的认为自己有辅佐君主的才华,但前提是遇到值得辅佐的明君。

两人关系发生改变的一个关键时间点就在迎回献帝之后。前往洛阳迎献帝是出自荀彧的建议,成为了改变曹操人生轨迹的重要事件。但在为曹操立下如此大功之,献帝来到许昌之后,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而把荀彧任命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这样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就从原本的僚佐与府主的关系,转变为朝堂之上的同列,而荀彧服务的对象直接变成了献帝。侍中、守尚书令属于内朝官员,变成了献帝身边的人。

我们可以注意到,就在此时,曹操开始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而在破袁绍之后,曹操希望恢复古九州之制,荀彧不同意,想要封魏公,荀彧也表示反对。作为组织体系中座二望一的人物,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不杀他怎么办呢?二人的隔阂已经发展到了不能共生的地步!

荀彧当初舍董卓弃袁绍,一心投到曹操帐下,主要是因为他感觉曹操是为了扶汉并且有能力扶汉的英雄,但随着战诸侯、迎天子曹操势力一天天壮大以后,他发现曹的欲望也在不断的扩大,他已经不满足于屈人于下的地步,为了权衡自己的利弊,攻打徐州时居然下令三度屠城,俨然变成了一个祸害不比董卓小的一方诸侯,这与荀彧最初的向汉之心、救黎民于水火之情大相径庭。

或许有人有疑问,荀彧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去辅佐其他扶汉的诸侯呢,比如刘备等?荀彧是个有原则的人,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况且当时的人们对刘备也有很多偏见,最主要的一点荀彧一直在寻找着他自认为救汉的绝佳机会。在荀彧全力辅佐曹操并得到信任、掌握一定参谋权的时候,这样的时机没让荀彧等太久。

实在后期,荀彧一直是比较佩服曹操的,同时荀彧也知道只有在曹操的手下才能一展他的才华。但你曹操疏远了我,我荀彧也绝不会阿谀奉承于你了,这就是荀彧的性格。曹操建铜雀台以表帝王之野心,我荀彧不会和你们这帮乱臣贼子同流合污的;曹操封魏王加九锡,出入用天子銮驾,所有的人都拜服于你,但我荀彧只会破口骂你这个篡逆的奸贼,曹操只一冷笑。荀彧称病概不入朝,曹操派人送去了一盒点心,荀彧打开发现是空的,就知道曹操以此来告诫自己,你救汉的良苦用心到头来只是一场空而已!或许曹操对他并没有杀心,但作为荀彧一生的愿望在此刻彻底失灭的时候,他只有以死报答汉室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