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如何理解儒家的性善论?

发布时间:2019-07-31 19:37:58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如何理解儒家的性善论?

推荐回答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涉及到的是“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性善论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希望能帮助到你

其他回答

夫子要我们做的,不可能说一下子跳得那么高,所以他老人家给我们立了一个下手方便处,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你不必去好高骛远,要追求这么高的境界,反正你也做不到,连尧舜都做不到,何况是你?那你要怎么样学仁?仁一定要学,圣贤一定要做,从哪下手?这里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是讲立志,立志于道。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志于道的人一定是据于德,志于道是想做圣人,有这个志愿,那么他就好好修德,德行修圆满才叫圣人。本来个个都是跟圣人不二,没有两样,只是我们没有好好修德,所以自性没有现前,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依于仁是讲我们的存心与人一体,爱人,这是己欲立。自己能如是立了,你就能够立人,你能够度化人,帮助人觉悟,自己要做圣贤,也帮助别人做圣贤。己欲达,达是通达。依于仁要“游于艺”,你要藉一门艺,技艺要精通,用这门技艺帮助别人。通达一艺,这个通是通到自性。一切法无不从自性生,你只要在一法上通达,达到自性,一法通,法法通。所以,自己通达又教别人通达,要这样修法。  这也不容易,怎么做?能近取譬。能近取譬就是要由近及远而行仁,不能够好高骛远,要从最切身的、自己周遭旁边的人事物下手。“凡是人,皆须爱”,你得先爱自己、先爱家人,自爱者必定是修德、行仁,爱家人必定是孝亲、尊长,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然后在单位跟领导相处,做到君仁臣忠,这都是行仁的方法;然后慢慢扩展,从爱家人到爱世人,凡是人,皆须爱。孟子有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是对自己的父母要亲爱、孝敬;仁民是爱人民,用孝心像对父母一样对待人民、对待所有人;然后再扩展爱物,一切物,这是天下万物;再扩大一点,十法界一切众生,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都要爱。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叫众生,缘就是条件,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譬如说这个桌子,桌子由木头、钉子、油漆合成的这么一块东西,这叫众生。所以哪一物不是众生?只要是众生就爱。为什么?因为众生跟我一体。达到一体的境界,这就是仁,这就是圣;没达到,没达到就从这开始下手,先从近处下手,爱自己亲近的人开始。能近取譬,这是仁之方,方是方法,为仁之方。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