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9 22:03:29
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有一篇文章名叫《“伙伴”教育不可偏废》,对我很有帮助。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独养的孩子,在集体环境下表现出过分的自我和骄纵,独性过强,容性缺失,在和伙伴的相处中,很容易就会发生各种问题,无法与人相容共事,亟待对他们进行“伙伴教育”。在这篇《“伙伴教育”不可偏废》的文章里,作者解析了独生孩子的任性与不合群表现:1、缺乏美德意识,代之而来的是霸气骄横,脆弱敏感,易怒善变,有的还具有攻击性。2、缺乏规则意识,不懂先来后到,不知服从维护,只会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满足不了就闹情绪,出状况。3、缺乏合作意识,不懂什么叫团队,谁也不服谁,遇事争高下,都想当主角。4、缺乏包容意识,不知忍让为何物,一言不合就翻脸,一眼不顺就叫嚷,眼里不容一粒沙子。5、缺乏分享意识,物质、荣誉、好的感觉,只想自己享受,不愿与伙伴分享。在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彼此之间格格不入,难以相容。孩子们之间天真纯朴娇憨的童心童趣被自私、功利、早熟、冷漠霸气所取代,令人对他们的未来人生充满了忧虑。任性与不合群的性格,有独生子女大环境的因素,有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关系因素,更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又直接关系:孩 子在家长百般呵护下,独享一切家庭资源;孩子没有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对与同龄人的相处完全空白;现代文化背景下,孩子长时间与电脑、电视相伴,缺乏实 际生活的情感体验;家长的人为限制,使孩子的交往变得功利短视;家长对孩子的自私偏激的教育,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心胸狭窄……孩子从独生到独立,是一个从小家庭到大社会的复杂过程。而伙伴交往是沟通的桥梁和成长的手段。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双向互动、互为参照、融汇信息的“伙伴教育”,是任何家庭无法代替的。伙 伴之间常常出现的争吵、摩擦、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委屈、恼怒、伤痛、愧疚、失落等情感体验,是孩子难得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打架后的和解,误会里的冰释,隔 膜中的沟通以及集体结群共生共荣的经历,对人际交往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很大的裨益。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任由孩子的自私任性与不合群发展下去,孩子的心理就会出现扭曲,孩子的路就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