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概括归有光的一生

发布时间:2019-09-02 17:07:08

一句话概括归有光的一生

推荐回答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已讲过多次,讲的最差的就是将文章翻译、串讲了一次。当我有了文本细读和教学设计的意识之后,这篇貌似简单的文章,便变得有意义起来。第一步:直寻现量,直击文本。时间为5分钟。读书第一步就是不带任何成见、不看任何解释的直接理解与感悟。也就是说,教学生读书,首先要教学生像普通读者那样去读书。作为普通读者,拿到《项脊轩志》,并不是先看翻译,不是先了解背景材料,而是直接面对文本。我引用了三条材料: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钟嵘《诗品》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王夫之 《姜斋诗话》第二步:情感把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当随意提问了几个同学阅读的最初感受之后,便从文章的体裁入手,进行情感把握。这篇文章是散文,准确地说就是“志”,“志”就是“记述”,记人的叫“志”,记地的叫“记”。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作者的感情,学生很容易找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接下来,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学生也很容易回答,是承上启下。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承上启下的句子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我请同学们想了一下自己写到过渡句时,一般将其放在哪里?很多同学说是后一段的开头,或者单列一段。于是,我就跟学生讲,粤教版教材将这句话放在第一段的开头是没有道理的。找到这句话之后,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请从多重侧面探讨归有光“喜在何处,悲在哪里”?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核心问题。学生首先探究的是“喜在何处”。经过概括,答案是:环境优美,居处高雅,诗意的读书生活,丰富的精神世界,甜蜜的爱情婚姻。其实这个地方很简陋,称之为“陋室”一点也不过分。但正如“陋室不陋”一样,归有光可以在此自由自在地读书,享受独处的时光。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为什么在此种植“兰桂竹木”?为什么不种植大柳树和白杨树?其实,兰桂竹木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植物,同时也是某种精神的象征。兰桂,寓示着君子,竹木,象征着高雅。这些植物恰恰是归有光个体精神追求的象征。二是“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这种动作只能出现在独处的场合,大庭广众之下“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都会被视为精神有问题。也就是说,“喜”是我们作为普通读者阅读的感受总结。其次,学生分小组讨论了“悲在哪里”?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分别总结第二段、第三段和第五段的意思即可。概括如下:家道中落,四分五裂,功名无望,遥遥无期,母亲驾鹤,妻子离世。第三步:背景分析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书,同时还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站在更丰富的资料立场上,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让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于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情感把握之后,我抛出了三条背景材料:1、归有光的家庭状况:“县官印不如归家信”。远祖归隆道,宋朝人,曾居住太仓县之项脊泾。曾祖归凤中举,官武城令。祖父、父亲均未有功名。祖母的祖父夏昶,太常寺卿。2、归有光的个人资料:1540年中举,时年33岁,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1565年中进士,时年60岁,授湖州长兴县知县,后为顺德(邢台)通判。1570年,南京太仆寺丞(从六品),时年65岁。1571年,卒于南京,时年66岁。3、本文的写作背景:第一至第四段:写于【 】岁。母亲去世:作者【 】岁。吾妻来归:作者【 】岁。妻子去世:作者【 】岁。复葺南阁子:作者【 】岁。最后一段:写于【 】岁。讲述了这三条背景材料之后,我又一次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本身,特别是第二三四五段。归家原是名门望族,现在却四分五裂。叔伯分家,鸡飞狗跳,而归有光却猫在南阁子里读书。对这个问题就有两层解读:一是归有光在南阁子里读书,可以暂时抛开家庭的纷纷扰扰,独处于自我的精神空间,享受读书的时光,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比这更可喜的了;二是归有光在南阁子里读书,真的能够抛开家庭的是是非非吗?或许,读书对他来说,原本就是一种逃避。也就是说,表面上是喜,其实是悲,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虚无感,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感。他并不能真正抛开家族的恩恩怨怨,或许,他还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重新振兴家族呢。后文其实也说明了,项脊轩其实并不是一个清静的所在,而是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这种“干扰”,既是亲情的,也是功名的。母亲去世时,作者才8岁,一个十七八岁的人,对于八岁之前的事情是非常模糊的,普通人也是如此。正是在他人的不断转述中,自己才能构建起童年的生活。老妪的出现,恰恰给作者提供了一个构建童年世界特别是与母亲相关的生活的机会。只可惜,老妪还在,项脊轩还在,而母亲却早已离世,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紧接着就是大母的来访。这个片段也很有意思,祖母显然是专门来访,或许是对家族的前途充满了担忧,或许是对家族的过去充满了留恋,总之,他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还在读书的归有光身上。她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明说,是对作者说的,言语之间充满了关爱;第二句是自言自语,但似乎是有意让作者听见,说我们家几代人读书都没有成功,没有人做官获取功名,那就寄托在你身上了;第三句又是明说,而且还带来了一支象笏,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寺卿夏昶公所用,你或许也会用到它。其实,归有光一辈子也没有用到这个东西,因为他的官职太低,根本就没有多少直接面圣的机会。这句话还有一个问题,即使归有光有机会用到象笏,也不会用太常公的这支,因为皇帝会赐给专属于自己的象笏。第四段含义不多,但原文的第五段被删除了。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又补充上去了。这一段的内容是: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段话有自嘲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豪情壮志,是一种由读书而产生的的自信。本文的第五段讲述的是自己与妻子的相处与相离。文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句话其实暗示了作者与妻子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试想,妻子只是无意之中在娘家提起了南阁子,估计谁也不会放在心上,只有多次提、反复提,别人印象才会深刻;而且,原文是“诸小妹”,这就说明作者不止对某一个妹妹讲过,而是多次讲,逢人便讲。讲述这句平淡无奇的话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在妻子看来,这是丈夫读书的地方,甚至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虽然太简陋,但这里很幸福,而且以丈夫为自豪。“爱屋及乌”,反过来,“爱屋及乌”,也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妻子对作者充满了感情,才会不断向别人提起丈夫读书的南阁子。还有一个问题,作者的妻子文化程度并不高,她不会写字,更不了解什么历史文化,所以才会“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所以她在转述的时候,并不称这个地方为“项脊轩”,而是称为“阁子”,这也符合妻子的身份。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作者与妻子感情深厚,可惜好人不长命,六年之后,妻子去世了,这给青年时代的归有光再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庭院中的枇杷树,郁郁葱葱,亭亭如盖,但斯人已去,伤如之何!第四步:美学探究在更深入地把握了文章的情感之后,我和学生进入到了美学分析的环节。前人对此有所论述,例如王锡爵在《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中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黄宗羲在《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中说:“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不过,我略有改动。首先,我改变了以往的探究什么艺术成就和写法的说法,而是启用了“美学探究”这个术语。其次,我不再提什么抓住生活片段和细节进行描写等陈词滥调,而是引入了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一个术语:断片美学。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一书中说:“回忆就是由一系列断片和细节构成,真正的完整的往事是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些断片和零散的生活细节。”这个环节我将其设置成为“语言训练”的环节,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列举文中出现的各种“断片”,例如某些语言断片、实物断片、情感断片、动作断片等,比如:某所,而母立于兹。儿寒乎?欲食乎? 象笏。瞻顾遗迹,如在昨日。或凭几学书。枇杷树。然后用两个例子进行示范。1、象笏:象笏作为一个断片,是功名的象征,是家族繁荣的象征。归有光祖上曾是名门望族,当时流传“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但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未获取功名,以布衣终老,于是作者稚嫩的肩膀已经开始承担起兴盛家族的重任。2、枇杷树:枇杷树这个断片不仅承载着人事变迁,而且承载着作者对于妻子的浓浓思念。《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公就是桓温,他感叹的是岁月无情催人老去,而归有光感叹的是物是人非,枇杷树亭亭如盖,妻子却永远逝去,两相对照,内心的绝望之情可想而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